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往事知多少? 仁爱路变身趣史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06-29

更新日期:2021-06-29

发布单位:台北市政府工务局

1.1万

记忆中的仁爱路,是一条生气蓬勃、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也是一条笔直整齐、气势宽阔的交通要道! 仔细搜寻了一下仁爱路曾经发生的大小事,才发现每天上下班必经的这条林荫道路,原来蕴藏着丰富的故事,这可能是连六、七年级生都不知道的过往呢!而在台北都会圈生活了这麽久的你,又知道多少呢?
仁爱建国南路口一隅(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识别号0000775981)
仁爱路辟建於日治时期,在西元1932年的都市计画中,就已经被规划为林荫道路。台湾光復後,将道路终点由新生南路分数次向东延伸。民国47年(西元1958年),政府将松山机场至总统府必经的仁爱路(安东街至敦化南路段)拓宽为60米,作为国际迎宾大道。民国 56(1967),台北市政府又将仁爱路全线拓宽为40米,且东延至基隆路,其中仁爱路三段更拓宽为 100 米的林荫大道,为目前台北市最宽敞的道路。
仁爱路西起总统府前的景福门(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识别号0005831577)
仁爱路辟建的历史悠久,沿线的古蹟自然不少,除了众所周知的景福门及国父纪念馆之外,不知你是否知道位在仁爱、林森南路口的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原来竟是一座日本禅宗风格的佛寺-曹洞宗大本山别院,而现在仅余的钟楼正是别具建筑特色的市定古蹟呢!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开始兴建,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4月竣工。(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识别号0006437039)
「曹洞宗大本山别院」於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在台北城东门外兴建,由台北厅设计师入江善太郎设计工程蓝图,为木造建筑,明治43 年(西元1910年)竣工,定名为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但大正4年(西元1915年)遇台风侵袭,致使木造建筑损毁,到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造,并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竣工。而现存的钟楼部分是在大正9年(西元1920年)先委托京都市高桥才治郎铸造铜钟,大正10 年(西元1921年)铜钟运抵台湾,昭和元年(西元1926年)开始兴建钟楼,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4月竣工。

二战结束国民政府迁台,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本堂、钟楼等建筑被认定为日产,并由国民政府接收,长期受军队及民众占用,建筑本体多处遭破坏、毁损。至民国82年(西元1993年)台北市政府为了兴建青少年育乐中心,计画拆除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建筑群,最终钟楼获得保存。

1916年禅寺附设佛教学校,提供僧侣与信众的子弟就读,校名「私立台湾佛教中学林」。1922年改名「私立曹洞宗台湾中学林」并收并「私立临济宗镇南中学林」;1922年收并「私立国学院」;1935年改名为私立台北中学,从佛教学校转形为一般学校。日治时期结束後,再度改名为「泰北中学」。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户时期流行的建筑风格,至二十世纪,形成近代和风建筑,隐身於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旁,更突显出其空灵之韵味。
曹洞宗大本山台湾别院钟楼原是作为寺院的山门使用,为一栋结合砌石与钢筋混凝土的两层楼建筑。钟楼的建筑深具特色,虽属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但细部皆采循章法制作,屋顶为单檐式歇山,铺日式黑瓦,脊头置鬼瓦。二楼内部悬吊一口大铜钟,外部出挑平座栏杆。一楼使用粗面石块,辟拱门出入,有如城门。这原是日本桃山及江户时期流行的建筑风格,至二十世纪,形成近代和风建筑,隐身於台北市青少年发展处旁,更突显出其空灵之韵味。
仁爱路圆环附近旧时为烂泥田,现今已变身为繁华热闹的精华地段
此外,仁爱路在台北市的交通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台北市东西向重要干道之一,路中央布设公共汽車专用道。仁爱路在圆环以西属於西向单行道,以东则为双向道,仁爱圆环以西的西向单行道与南边的信义路东向单行道构成一个互补的单行道网。
东门额题景福门,为台北府城五城门中石作最为精致的
据说,仁爱圆环以东的地区,旧时是一座名为大湾的陂塘,陂塘的边界大约是以现在的安和路及延吉街为斜边所围成接近三角形的区域,以仁爱路为界,以北至忠孝东路的土地为陂心林家(林三胜公厅)所有,以南至和平东路一带则为林安泰家族(後来搬迁至新生公园的林安泰古厝)所有。

陂心林家选择在现址仁爱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楼盖三合院,还聘请当时福建知名的建筑师设计,石材及建材也都由福建运送来台,後经改建,成了雄伟的四合院大厝,称为「陂心厝」,直至民国60年左右,政府为了辟建仁爱路而将其拆除。林安泰古厝则於西元1827年建造完成,当时位在台北市的四维路,民国66年辟建敦化南路时,把林安泰古厝拆迁到滨江街现址,是台北市现存古宅中年代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屋。
民国34年仁爱圆环周围均是农地(照片来源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历史图资展示系统)
在日治时代晚期,陂塘的水几乎已经放乾,那一带的土地变成了烂泥田,只能种菱角;而这样的田园景色,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变迁,逐渐发展为繁华的都市景观。站在仁爱圆环,望着美轮美奂的摩天商办,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潮与人群,实在让人难以想像,曾经的烂泥田,现今竟已变身为繁华热闹的精华地段!!
仁爱圆环中,有4棵珍贵的树木-加罗林鱼木,它们正是大有名气的台电鱼木的後代唷!
仁爱圆环虽然总是车水马龙,但望着绿意盎然的圆环景致,却总是让人觉得停等红绿灯的时刻是一种享受!最近,围绕圆环的一圈凤凰木正要开始绽放了,而这圆环中,有4棵珍贵的树木-加罗林鱼木正逐渐在崭露头角,它们正是大有名气的台电鱼木的後代唷!这是台北市政府工务局公园路灯工程管理处采取台电鱼木的枝条扦插繁殖而来,种植於仁爱圆环的四处绿岛上,因为树身不高,还不能像它的母株一样造成风潮,但每年4月金黄色花球绽放时,总是吸引路人驻足观赏,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爱花人朝圣的地点。
仁爱路在台北市交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台北市东西向重要干道之一,路中央布设公共汽車专用道
这座台北市绿化程度最高的圆环,是高玉树担任市长时建筑的,由台湾工艺之父称号的着名台湾画家/工艺家-颜水龙所设计,曾是亚洲最大的道路圆环,请问,你知道圆环中心处曾设置有一座铜像吗?而你,还记得那是哪位名人的铜像呢?
原位於仁爱圆环的于右任先生铜像,已搬迁至国父纪念馆与其墨宝碑刻一同受後世缅怀
其实,圆环中心所纪念的就是中华民国第一任监察院长于右任先生。这座矗立於仁爱圆环30多年的铜像,台北市政府在86年为了整顿周边空间,而拟议迁往位在基隆巿中正公园旁,纪念以于院长为名的崇右企专。
国立国父纪念馆於1972年落成,并於2019年指定为直辖市定古蹟,为台湾光复後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之一(照片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识别号0005023582)
此事件经媒体报导後,由2位台大教授发起,号召台北的书法团体及书法家们,希望铜像留存台北市内,以纪念于院长对於文学及书法的贡献。几经波折後寻觅到最佳落脚之处-国父纪念馆,因于院长曾追随国父革命,且该处已有收藏其墨宝碑刻,经过与台北巿政府都巿发展局多次的协调,也取得国父纪念馆表示欢迎,并获得崇右企专谅解,最终於86年底,定案将铜像迁往国立国父纪念馆中山碑林园区,并於民国87年4月,于右任先生120岁诞辰当周迁建於国父纪念馆。

仁爱路的林荫大道,出自颜水龙的规划,有人说可能是以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以及香榭大道为构想所规划的。绿荫成林的仁爱路街道景致为台北都会增添了一种浪漫,也呈现出现代感外的惬意与舒适氛围;在步调紧凑的都会生活中,不妨试着走进这条美丽的绿带,想像置身於法国巴黎的香榭大道上,欣赏穿透树梢撒落地面的阳光,聆听偶尔传来的蝉鸣鸟叫声,静静地回忆它的旧时过往吧!

相关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