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6年12月第599期—新旧风情的转变与融合 中山北路条通&赤峰街 庶民努力打拚的社会缩影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7-12-15

9088

新旧交揉的台北巷弄风情,几经时代更迭,堆叠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纹理。中山北路条通从高雅的日式宿舍区,发展成霓虹闪烁的喧嚣商街;纯朴人情洋溢的赤峰街,并存着二手汽车零件的老店铺与清新创意的文青小店,走在老城区的时光小巷间,总能寻觅说不完的故事与惊喜!

▲图为1957年台北最现代化的街道—中山北路。(图╱台北市立文献馆典藏)

中山北路条通 闹中取静的高级住宅区
日本时代为了让皇室人员、特使等方便前往参拜台湾神社开辟了「敕使街道」(现为中山北路1段至3段),至今宽阔笔直的中山北路1段仍是台北市的交通要道,但转入与南京东路交会的巷弄内,则会发现与繁忙的中山北路截然不同的条通风情。

今日的中山北路以东、新生北路以西、南京东路以南及市民大道以北这一区块,由於邻近台湾总督府(今总统府)、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等地,在日本大正时期画设为「大正町」街区,同时为来台日本官员的宿舍区。当时每户日式宿舍约80至100坪,是拥有独栋木造房舍与庭院的高级住宅,住户皆为担任重要行政职务的日本官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豪华富丽的住宅区。

台湾光复後,日本人搬离此地,有些房舍便转让给台湾人,随着迁入条通内的人口增加,独栋独院的日本宿舍陆续拆除,重建成能够容纳多户人家的砖造公寓。随着战後经济复苏,中山北路上贩售旗袍、舶来品等店家林立,各大银行也在此开设分行,中山北路条通由於地理位置佳,成为不少公务员、律师、医师落脚居住的首选。每到黄昏时,家家户户点燃煤球准备晚饭,炊烟袅袅,伴随着孩童在当时还是大排水沟的林森北路与天津街边捞鱼嬉闹的欢笑声,一起迎接外出工作的人们回到温馨的家。

1969年以前,初到台湾的先总统蒋经国先生一家,就居住在附近的长安东路18号寓所,後来因马路拓宽要拆除,才搬到七海寓所。自1966年便住在条通街区的正得里里长吴苏秀霞表示,这里因靠近行政机关,环境良好,也令中山北路一带的商业更加繁荣,战後日本人撤走,条通开始由台湾人进驻,那时大家都为了生活努力打拚,平实而安稳。

闪烁霓虹灯点亮繁华夜晚
1980年代左右,台湾与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山北路2、3段一带进驻了许多日本贸易公司,而原本集中於北投温泉区的酒店,因为政府的扫荡,有部分就移入了条通内继续做生意,服务台湾及日本的客人。当夜晚华灯初上时,条通街区摇身一变,成为最受日本人欢迎的娱乐场域,巷道内也开设了诸多日本料理餐厅、卡拉OK、酒店,每条巷口都停着接待客人的三轮车,人潮拥挤,相当热闹,为台湾经济的黄金时期写下五彩缤纷的注解。


▲日本时代中山北路条通被规画为高级住宅区,「条通」街道名称被保留至今。(摄影╱刘德媛)

吴苏秀霞表示,一般人常常误以为酒店林立的条通街区必定龙蛇杂处、治安堪忧,但其实多数店家都非常乐意配合社区的活动,也与周边住户相处融洽,前来消费的客人也大都在午夜以前就会陆续散去,并不影响当地住户生活。

道地美食延续日式风味
如今的中山北路条通街区,多数酒吧已不再营业,不复往日灯红酒绿的盛况,取而代之的是诸多拉面店、鳗鱼屋、居酒屋等日本料理店家,为台北人提供道地多元的日式料理,不仅是饕客寻觅美食的首选地,也延续了条通街区浓厚的日本风情。

信步漫游在中山北路条通街区,遥想宁静怀旧的日式风情,品尝道地日本美食,感受台湾在地多元文化朝气蓬勃的新风貌,彷佛这近百年来的时间在身旁缓缓流动,触手可及。

赤峰街 艰苦到繁荣的庶民生活
距离中山北路条通不远的赤峰街,在日本时代,因靠近公务行政机关,许多基层日本公务员住在这里,也因邻近大稻埕、延平北路一带,不少台湾劳动阶层民众也在此生活,因此街道上多为连栋的日式宿舍与台式平房,间杂着数栋由家境富裕的台湾商人所建造的两层楼西式洋房。

现位於赤峰街与承德路2段间的建成公园,是当时台湾第一座儿童乐园的园址,也是附近孩童最喜爱的游乐场所;南京西路与赤峰街口则开设了一间糖果工厂,甜甜的香味飘散在赤峰街的空气中,伴随着儿童嬉闹的声音,冲淡了在艰苦环境中讨生活的苦涩。


▲从早期到现在,建成公园一直是附近孩童最喜爱的游乐场所。(摄影╱黄宇凡)

日本人离开後,赤峰街的日式宿舍改由台湾人居住,除了台北本地人以外,也涌入许多从外地前来谋生的劳工,生活空间变得狭窄拥挤。在赤峰街度过童年的台大哲学系教授李日章回忆,当时一栋狭长的砖造台式平房内,在最拥挤时曾多达8户人家共同生活,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公务员、打铁街的劳工,甚或在中山北路附近酒吧工作的女性,在这小小的街区内,上演着各式酸甜苦辣的人生百态。

台大哲学系教授李日章在赤峰街度过他的童年。
▲台大哲学系教授李日章在赤峰街度过他的童年。(摄影╱黄宇凡)

邻近的南京西路、延平北路上,随着战後经济逐渐复苏,也陆续出现第一剧场、大中华戏院等设施,各式各样的商店和小贩形塑出当时赤峰街的热闹生活。

此「歹铁仔街」非彼「打铁仔街」
在7、80年前,承德路还是一条尚未铺设柏油的泥土路,道路两旁有许多锻造器物的打铁作坊,因此俗称为「打铁街」;邻近的赤峰街巷道内则因为有许多贩售二手汽车机械零件的店家,而与打铁街相对,俗称为「歹铁仔街」。李日章教授提到,自1970年代政府实施承德路拓宽工程以後,其中一些打铁作坊搬迁至赤峰街巷道内,因而常会有人误以为早期鼎鼎有名的「打铁街」就是指赤峰街。

「『歹铁仔街』上的店家主要经营从欧、美、日本进口的二手汽车机械零件,重新维修整理後,转卖给保养厂;也有许多车主会直接前来赤峰街找寻零件。」自1981年就来到赤峰街打拚的元大汽车材料行陈老板表示:「在经济最繁荣的时期,赤峰街的店家每天生意都好得不得了,如今的生意虽然剩下6成左右,各大零件行的老板们依然坚持以专业技术供给各项机械零件,是台湾工业发展背後不可或缺的後盾。」


▲赤峰街巷道内群聚二手汽车零件店家,俗称「歹铁仔街」。(摄影╱黄宇凡)

文创产业移入迸发在地文化活力
近年来赤峰街闲静的氛围吸引了许多餐饮业者及贩售服饰或文创商品的特色店家进驻,为赤峰街巷弄注入新鲜的活水。在赤峰街41巷经营咖啡店的赖小姐表示,初开业时,赤峰街尚未出现这麽多文创商店,然而巷弄内怀旧的氛围和许许多多的机械零件行,让赤峰街散发独特的吸引力。经营古着店的詹小姐原本在内湖开业,由於欣赏赤峰街舒适悠闲的气氛,也因为众多相似产业在此营业的群聚经济效益,故而转来此地发挥美感创意,提供消费者实用与质感兼具的商品。零件行大哥和年轻的店家彼此相处融洽,希望共同创造赤峰街蓬勃的荣景。

▲各式文创商店进驻赤峰街,与巷弄内的怀旧气氛相融,迸发出独特的在地活力。(摄影╱黄宇凡)
▲各式文创商店进驻赤峰街,与巷弄内的怀旧气氛相融,迸发出独特的在地活力。(摄影╱黄宇凡)

▲各式文创商店进驻赤峰街,与巷弄内的怀旧气氛相融,迸发出独特的在地活力。(摄影╱黄宇凡)

从日本时代的建筑,「歹铁仔街」上叮叮作响的钢铁敲击声,到五彩缤纷的文创店家,以及四溢的馥郁咖啡香到质朴的书香⋯⋯赤峰街在新旧产业交融、碰撞形塑出的独特气质,已成为台北不容错过的寻宝地。

文/ 高穗坪
摄影/ 黄宇凡、刘德媛

图/ 中央通讯社、联合知识库提供、台北市立文献馆典藏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