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3年09月第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6872

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有一群台北人,他们在工作中与台北共同成长,也见证着这里的变化,有人陪伴许多家庭度过儿童游乐时光;有人从事车掌工作,欣见台北交通不断飞跃成长;有人则透过摄影镜头捕捉台北的瞬息万变。从他们的经历,可以回味台北变迁的浮光掠影,也记录许多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记忆座标。

儿童育乐中心‧郑明珠
不舍八十年游乐园走入历史

创立於西元1934年、横跨数个世代的儿童育乐中心,预计年底士林儿童新乐园正式启用後,即将走入历史,让许多台北人、尤其是儿育中心的员工相当不舍,已在园内服务十六年的郑明珠哽咽地说:「想到再过几个月这里就要关闭,好希望时光停留,让那天永远不要来。」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郑明珠在儿童育乐中心服务十六年,难以割舍对此地深刻的情感。

儿童育乐中心创立於日据时期,曾是台湾最早且唯一的公营乐园,很多台北人所坐的第一部碰碰车、咖啡杯、摩天轮、音乐马车、龙凤船、辐射飞椅就是在这里。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辐射飞椅搭载着各个世代的童年与欢乐,一起旋转飞翔。

郑明珠表示,自己小时候曾经来儿育中心游玩,长大後竟有机会入园服务,在这里工作的期间看过也听说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例如有位母亲从前常带孩子来玩,後来孩子因病去世,她经常回到这里来回味与孩子共同游玩的点滴;还有一对熟客陈爸爸与陈妈妈,经常带患有脑性麻痹的女儿来玩,但想到园区即将关闭,不知道要如何跟女儿讲这个消息。

最令郑明珠印象深刻的是「碰碰车阿伯」谢昭华,自从他国小五年级到过儿育中心的游乐世界後就「一见锺情」,最爱玩的游乐设施就是碰碰车,现在退休之後天天来玩个十几趟才罢休。由於曾有媒体报导,许多小粉丝慕名前来,指名要找「碰碰车阿伯」尬车。下次来到碰碰车区,说不定可以看到谢昭华顶着一头华发与小朋友尬车的有趣画面。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碰碰车阿伯谢昭华(左)对碰碰车「一见锺情」,天天都要来报到。

很多习惯新玩乐措施的民众难以想像,儿育中心在全盛时期,排队买游乐券的队伍可以将园区外围绕两圈,郑明珠指着摩天轮、咖啡杯、旋转木马、碰碰车前面的广场说道:「以前排队等候的人挤得满满满,连路面都看不到呢!」她说,进园入口处的溜滑梯也相当热门,因为同时拥有快速与慢速滑道,连大人也趋之若鹜,经常大排长龙。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旋转木马是园内最受欢迎的设施之一,带给大小朋友无穷的欢乐与回忆。

如果想要重温童年游乐时光, 不妨趁着儿育中心年底走入历史前来体验。「以前来玩的小女孩,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带着小孩来玩,这里是个创造快乐与回忆的地方。」郑明珠说。

资深车掌小姐‧张百合
退而不休,公车活字典为民服务

很多新世代在台北搭公车已习惯司机一人服务、自己投币或刷悠游卡的搭车模式,但很多老台北人对於以前公车上有车掌服务、剪公车票卡的年代,印象依然相当深刻。目前已高龄七十五岁、看来依然充满活力的前资深车掌张百合,指着「好运台北― 交通特展」中布置的怀旧牛头公车和车掌小姐装置图像时,对於车掌生涯如数家珍。

「以前我跑过没有门只有铁链的公车,还要帮乘客剪车票,很多学生或上班族都是买一格一格的月票,现在大家用悠游卡,已经看不到了。」张百合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搭公车,中学毕业後考入当时的公路局而成为车掌小姐,一待就是三十几年,跑过0南、260等路线公车,在当时的年代,能够穿上一身车掌制服,就如同现在的空服员般令人艳羡,甚至还多次收到爱慕者写的情书,由於她执勤的260路公车路 线会经过阳明山区,有些住在山区别墅的海外乘客偶尔会邀她下班後去吃饭,但单纯的她无意高攀,一律予以婉拒。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过去的车掌小姐穿着一身制服,如同现在的空服员般令人艳羡。(本刊资料照)

可别看车掌工作外表光鲜亮丽又神气,敬业的张百合说,早年公车设备简陋又没有冷气,车掌工作除了剪票还要负责擦车窗、扫地等车辆清洁工作,要求完美的她不放过车窗死角,经常在擦玻璃时被窗缘割破了手,而且刮风下雨都要出勤,但她喜欢透过这份工作观察众生相,像是手拿原文书的大学生气质不凡,也藉机学习女生的穿着打扮。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前车掌小姐张百合回忆过去工作除为乘客剪票,还负责车辆清洁,看起来虽然光鲜亮丽,其实并不轻松。

张百合最乐在其中的事情是, 边看风景、边听不同的乘客讲些趣闻或做人做事的道理。工作多年遇过最好笑的则是,由於早期验票时需要下车,曾经就有一位同事还未及验票吹哨及跳上车,司机一时不察就开走了,把车掌小姐留在原地,令人哭笑不得。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张百合当车掌小姐时最开心的事是边看风景,边观察乘客百态(翻摄张百合旧照)。

不过,随着台北交通的飞跃成长及演变,民国72年公车裁撤车掌小姐後,张百合转任至台北市政府联合服务中心服务,回答民众各项公车路线问题,她总能在三秒内答出从哪站上车或下车、如何转车等,俨然是本「公车活字典」,而民众也对她亲切的服务留下深刻印象。「以前因为公车路线只有二、三十路,比较好记,现在公车路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但不像以前那麽好 记了。」

如今已经退休的张百合依然喜欢搭乘公车去郊游、运动,或是跟一群老友相约叙旧,日子过得相当充实。从早期台北交通不便,到如今捷运开通、公车四通八达的秩序与便利,走过台北不同交通世代的张百合相当乐见台北的成长,也希望台北变得越来越好。

《台北画刊》资深摄影‧王能佑
为台北留下影像资料库

很多习惯每个月阅读《台北画刊》的民众,对於「王能佑」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举凡刊物中各项市政、专题报导、旅游景点、人物专访等内容的照片,几乎都出自这位资深摄影师之手,王能佑在《台北画刊》担任专职摄影二十多年来,已经累积庞大的图片资料库,从早期的底片、135、120幻灯片、到数位摄影,已有数万张与台北相关的影像,说他用相机记录台北发展史,倒也贴切。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日前甫退休的王能佑回忆,二十几年前他即在台北市政府拍摄《市政周刊》,之後转职至《台北画刊》服务,拍摄的人、事、物多得不胜枚举,很多地方甚至重拍了好几次,大街小巷几乎踩遍,他自我比喻「就像计程车司机一样,在台北趴趴走」, 经常为了取景而上山下海或耐心等待多时,例如有一次为了拍摄夜景而上山,他看见前方一位年迈的阿伯健步如飞,误以为前头路况平顺,却是行至一座峭壁, 为了不错过摄影时机,只得硬着头皮将沉重的相机和脚架背到背上,双手抓绳索攀爬到山顶平台,可惜最後还是错失时机。另一次则是顶着中午艳阳,躺在炙热的地上,只为了捕捉多国旗帜飘扬与台北101大楼的雄伟画面。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为了捕捉雄伟画面,王能佑不畏日正当中,躺在炙热的地上拍照。

谈完为这份工作所吃的苦,王能佑也分享了其中乐趣:「我拍过基隆河靠近内湖科技园区的蓝色公路夜景,当时情商整艘轮船配合拍摄,感觉满过瘾的。虽然有时会想,当别人放假去看跨年烟火或是大稻埕烟火节,而我却是在拍照,但反过来想,当2010年花博会时排队很久才进得去的梦想馆,我却可以因公务采访而入内拍摄,想想还蛮不错的。」 除此之外,采访时也常遇到热情的民众,王能佑说道:「有次拍摄社子岛岛头公园,我请一对情侣入镜,他们配合摆了多种姿势,夜景搭上恋人最後成果相当好。」

多年来,王能佑拍过很多令台北人回味、已消逝、正在消逝或历史空间再利用的地标,例如中华商场、台北圆环、儿童育乐中心、14和15号公园、光华商场、四四南村、西门红楼、华山艺文特区、剥皮寮、松山菸厂等,看到台北从以前的交通黑暗期,到捷运开通、骑楼整平、YouBike微笑单车上路等崭新面貌,既是为消逝的记忆座标感到惋惜,也为台北城市的进步感到欣慰。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王能佑镜头下尚未拆迁的中华商场,现已成珍贵的历史画面。(王能佑摄)

台北画刊560期—回味台北人 那些变迁的浮光掠影
▲旧台北圆环曾有台北厨房的美名,也由王能佑留下拆除重建前的画面。(王能佑摄)

台北有很多地标令人回味,但 如果只凭着几个人的回忆,很难看到完整的发展轨迹,希望有更多对城市发展「有感」的人,共同透过回忆、文字、影像,为台北留下珍贵的纪录。


文/许丽芩
摄影/吴金石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