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多元文化并存 穆斯林在台北的共融生活(台北画刊108年5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5-14

6042

行走在台北街头,常能看到外国朋友的身影。他们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前来求学的学生,其中也不乏落地生根的移居者。根据中华民国对外贸易发展协会台湾清真推广中心统计,目前在台湾常住的穆斯林(含移工及新住民)约有30万人;而台北作为一个国际型都市,有数万名穆斯林移工在这片土地贡献一己之力,尊重不同的信仰及文化,并促进友善共融的生活环境,一直是个重要课题。多元文化并存 穆斯林在台北的共融生活(台北画刊108年5月)▲穆斯林姐妹们开心领取「开斋好粽」,庆祝开斋节。(图/台北市观光传播局)

从各面向出发 落实穆斯林友善环境
台北市有近3万5,000名印尼籍移工,占台北市全体移工的73.87%,其中98%为社福类移工,他们绝大部分都信奉伊斯兰教。台北市劳动力重建运用处处长叶琇姗表示,随着世界人口持续高龄化,各国长照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很可能在亚洲地区带来巨大的劳动力流动。「像是日本近期便积极开放外籍人士到国内从事照护工作,这将引发和台湾之间的劳动力资源竞争。」当各个国家同时面临照护人力的缺口时,如何提出更好的条件让外籍移工留在台湾,无疑是政府关注的重要议题。
▲透过举办演说比赛,邀请移工朋友畅谈对台北的印象。(图/台北市劳动力重建运用处)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发生误会跟冲突,多来自於对彼此的不熟悉。因此,双方应该先好好了解彼此。」叶琇姗说,「我们会在市民聘雇外籍移工时,先向他们宣导要尊重因不同信仰带来的生活习惯差异,像是穆斯林禁食猪肉、每天需行五次礼拜、斋戒期间的禁食习俗等。」台北市政府在雇主与劳工间担任居中协调的桥梁,努力蒐集彼此的想法,促进沟通的可能,「唯有彼此了解、尊重,这段双方最长可达14年的工作接触,才可能培养出良善的互动关系。」

除了协调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市府也针对外籍移工的专业职能规画专门课程,譬如今年实行的「聘雇移工家庭安心支持计画」,便在中山区及大同区进行定期居家访视,同时更为移工安排了照护相关课程。
▲台北市劳动力重建运用处组成团队,进行防制人口贩运相关宣导。(图/台北市劳动力重建运用处)

「由於每个家庭的情形不同,像是中风、慢性病、失智症等需要的专业都不同,因此会聘任教师与翻译人员到家中进行一对一教学。」必要时,辅导员也会给予身处异乡的移工心理上的支持,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尽可能提供陪伴。

除此之外,台北市政府也在移工常聚集的台北车站等地,举办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像是市集、美容服务、艺文活动、甚至健康检查等,希望能满足移工朋友所需,也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今年下半年,也将开办语言和移工归国後的职涯技能训练,举凡创业心法、财务规画等,让他们可以顺利衔接未来的生活。」叶琇姗分享道。
▲在台北车站举办的外籍移工义诊暨健康关怀活动。(图/台北市劳动力重建运用处)

台科大校园设有祈祷室,提供穆斯林学生使用。
除了营造友善的劳动环境,台北市在政府及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也日渐成为一座对穆斯林更为友善的城市。「我很喜欢台北!」目前在台湾科技大学攻读化工博士学位的印尼籍学生诺菲(Novi Irmania)认为,台北不但教育资源丰富、工作福利制度健全,人们对於穆斯林文化也相当尊重,「像是我们学校就设有祈祷室,城区内也有清真认证的餐厅、旅馆,就连穆斯林活动种类也非常多样。」她会在周末到台北清真寺参加课程,举凡阿拉伯语文班、古兰经研习班,她都参加过,「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而且有时还会提供清真餐点供大家享用。」
▲台科大校园设有祈祷室,提供穆斯林学生使用。

不仅如此,台北市观光传播局配合开斋节举办的「穆斯林嘉年华」,更是诺菲期待万分的年度盛事。在活动现场,不只穆斯林朋友能够相聚,一同庆祝斋戒月结束;不同信仰的民众也能前来认识穆斯林文化,无论是逛市集、体验穆斯林传统服饰,还是聆听台北清真寺的人文导览,每年的嘉年华会总是热闹无比。「藉由这个场合,我们可以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台湾朋友也会共襄盛举,甚至连市长都会来,真的是个很热闹的活动。」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快5年,台北俨然成为诺菲的第二个故乡,她也期待毕业後能留在台北工作,贡献她在这里所学的专业。
多元文化并存 穆斯林在台北的共融生活(台北画刊108年5月)▲穆斯林朋友表演家乡传统舞蹈,为穆斯林嘉年华热力开场。(图/台北市观光传播局)
多元文化并存 穆斯林在台北的共融生活(台北画刊108年5月)▲去年的穆斯林嘉年华邀请到有印尼「情歌王子」之称的歌手Pasha Ungu来台演出。(图/台北市观光传播局)

随着穆斯林友善措施深入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台北的城市面貌变得更加丰富而温暖。以开放的心接纳不同文化,在每一回互动中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相信这座城市还会有更多美好的故事持续上演。
▲诺菲说,台北就像她的第二个家,生活很舒服自在。

文/Arya.S.H
摄影/杨雅淳
图/台北市观光传播局、台北市劳动力重建运用处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