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漫游水岸 找寻人与水的关系(台北画刊108年6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6-11

5392

河流承载生活印记与文化纹理,串连起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正如同水动态、多变的特性,城市、居民与河岸的关系亦不停转换,不论是拓垦时期的傍水而居,抑或是时下人水共生的永续城市,城市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水岸。我们邀请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王志弘,和2019台湾文博会总策展人刘真蓉,分享他们心目中城市和水岸之间的关系。

王志弘:朝生态永续的韧性城市迈进
回顾台北水岸的历史发展,王志弘表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像是清朝汉人拓垦到日本时代初期,聚落刚刚形成,因为船运、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所需,人和水的关系紧密,有简单的堤防设备,构成农业社会的水岸地景。这时候人水虽然亲近,但河流同时也是城市威胁。

不过,从日本时代中期到战後1980年代,因为现代化城市的兴起,构筑出高高的堤防,并设置自来水设施、发电厂和抽水站、排水沟渠等。用现代化工程来隔离水患,水岸被垃圾与荒芜取代,形塑出人水疏离的边缘恐惧地景。

到了1980年代晚期以後,由於城市不断发展、人口大量移入,让河流环境问题恶化,在各界呼吁倡议下,重新整治河川,并透过游憩、生态与观光化,设计规画河滨公园,将水岸重新拉回市民生活的核心。

河滨公园、自行车道的设置,重新塑造了人与水岸的关系。▲河滨公园、自行车道的设置,重新塑造了人与水岸的关系。

王志弘认为,台北河滨公园的增设,的确为繁忙都市提供了难得的绿地与呼吸空间。关渡自然公园、华江雁鸭自然公园,是重要的生态保育环境;河滨公园的自行车道、景点雕塑与桥梁美化,也有助於提升河岸休闲与观光价值,为居民带来更宜居的环境,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人与城市水岸之间的关系。

谈及理想中的水岸城市,他回忆起小时候的景美溪,「当时景美溪沿岸到处是农田、竹林,溪水乾净清浅,我常常徒步就可渡河,人与水的关系十分亲近。」城市里水系密布,是王志弘理想中的水岸地景。然而,面临气候变迁,也许我们无法再凭过去的经验思考,不能只以人为中心,而是将河流视为一个生命系统,打造真正生态永续的韧性城市。

非洪汛期的河川,河岸的沃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非洪汛期的河川,河岸的沃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

但随着气候剧烈变迁,王志弘从观察荷兰等国际水岸城市的发展中发现,以生态、景观、环境和人文整体规画考量,是当前的趋势。然後回归自然、学习水岸特性与价值,并以「生态复育」的方式,来进行都市河川的改造。换句话说,去水泥化、去人工化、维护生态多样性,是未来持续推动水岸城市的方向。

刘真蓉:重温旧梦的北投纳凉祭
源自地热谷,北投溪带着矿物,一路流进磺港溪,让北投成为台北着名的温泉乡。刘真蓉在2017年参与北投温泉博物馆主办的「北投纳凉祭」,也因此有机会深入了解北投的过去和现在,并透过触觉、味觉、听觉与心理等不同层面的感受,「穿越」到过去,用最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北投宜古宜今的魅力,创造出独特的北投印象。

北投溪发源自地热谷,将泉水带入北投,让河水成为当地人日常的一部分。▲北投溪发源自地热谷,将泉水带入北投,让河水成为当地人日常的一部分。

其实日本时代的纳凉祭,源自於官方举办的「纳凉会」,是日本传统用来消暑娱乐的夏季夜间活动,就像是夏日的夜市一般。日本政府透过这样亲民的活动,抚慰当时的在台日人,而且北投是当时具有指标性的温泉休闲胜地,也是上流社会与王公贵族最爱的休憩中心,泡温泉也成为一种生活的休闲。

北投溪旁的泉水池,让游客亲水,沁凉一下。▲北投溪旁的泉水池,让游客亲水,沁凉一下。

也因为北投纳凉祭,让刘真蓉有机会接触北投的地热、温泉等天然珍贵资源,她发现在台湾所受的建筑和景观相关训练,较少传达与自然相处的概念,也因此日常生活中比较少机会去思考「亲水」的意涵。「当时我们在温泉博物馆的浴池中注满水,并且在水上放置漂浮的水铃营造出沁凉感。」她说,当浮铃被风吹动,呈现出宛如流水般的感受,重现纳凉意象。

将水注入已没使用的浴池,用风和浮铃让人重新感受流水的感受。▲北投纳凉祭将北投温泉博物馆的大浴池重新注满水,随水晃动的浮铃,营造流水意象。(图/衍序规划设计)

谈到近年兴起的河滨公园,刘真蓉分享,「宜兰其实做得很棒,以河为基础、堆叠日常,冬山河之美,宜兰人总是津津乐道。台北的基隆河其实也很美,但在真正亲水之前,我们得先面对暴雨的问题。我们离『让生活真的建构在自然环境之中』还有一段路要努力。」

刘真蓉带着我们到办公室旁的双溪河滨公园散步,让繁忙的工作有机会喘息。▲双溪河滨公园让刘真蓉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喘息。

在城市中创造水岸 
水岸会消失,也有可能重新再现。刘真蓉回想起曾经参访的澳洲雪梨湿地公园(Sydney Park Wetlands),原为废弃垃圾场,後来反转成湿地公园,并用湿地雨水收集系统重新创造都市水岸,让当地野生动物和植物重返城市。刘真蓉印象最深的不仅是公园现在绿意盎然、一片生机,以及藏身公园自然样貌中的废水处理机能,还有雪梨市民带着孩子们从事各种户外活动的身影与笑靥。

「我想这样结合水景、地景与生活样貌的公园,才是成功且人们需要的。希望台湾哪天也能做到。」刘真蓉说。在匆忙、变化快速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忽略身边的自然之美与物外之趣,也许找回那颗对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之心,才能拉近现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并藉此找到与河共生最适当的距离。
 
找个时间亲近水岸,寻回与水的亲密关系。▲找个时间亲近水岸,寻回与水的亲密关系。

文/游姿颖、Tiffany Ku
摄影/KRIS KANG
图/衍序设计规划
延伸阅读

水的形状 探访河川的故事
阅读河川 发掘台北水城故事
造访溪流 看见城市水脉历史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