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大稻埕 #生活关键字(台北画刊108年9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9-11

2.9万

自19世纪开港以来,大稻埕宛若近代台北的历史切片,每个时期都可以洞见台北当时的生活情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稻埕」,不仅是百年商场,也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之地。巷弄中深埋许多故事,百年後,人们得以在大稻埕的老屋看见历史、在老字号店铺里感受过去经商的繁华,更可透过巷弄漫步体验人文生活,大稻埕的老铺、职人、产业与族群,更因注入年轻创意,而有了崭新面貌。

(绘图ー宋政杰)#华丽转身 #老店正潮 #文化薪火


#华丽转身 
📍庄协发港町文史讲亭、森高砂咖啡馆、大稻埕台湾料理研习所、印花作夥、叶晋发商号


近年来新兴文创产业与大稻埕传统产业相互激荡,巷弄间出现一间间别具风格的文创小店,深受年轻世代喜爱;如今大稻埕的老屋换上变革与留存後的样貌,创新活用旧有空间不仅让建物再生,也以新的样貌传承当年人文荟萃的荣景。

昔日的「庄协发商店」,在家族将1楼捐赠给台北市政府後,转身成为「庄协发港町文史讲亭」,透过展览、讲座与走读导览,继续讲述大稻埕过往风华,让人彷佛回到1930年日本时代的台北,当时「民主思想」、「文化教育」等新思维席卷社会,女性逐渐摆脱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充满一片自由的风气。

来到台北法主公庙对面的「森高砂咖啡馆」,前身为传奇性的「黑美人大酒家」,如今灯红酒绿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本土精品咖啡香,让造访的旅人遥想起日本时代台湾曾是东亚最大咖啡豆产地的荣景。结合仿洋楼式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立面背後,店内陈设注入时下流行的文青氛围,用新的时代风格再度吸引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漫步於中街,五湖四海的南北货香气沁人心脾,踏入老宅中的料理教室「大稻埕台湾料理研习所」,小笼包、卤肉饭、牛肉面等教学课程,道尽了台湾的经典滋味,研习所也设有英、日等外语教学体验服务,让外国旅客能够简单上手,现学现做台湾菜,一尝在地饮食特色。
对街不远处,早已深耕大稻埕多年的本土花布设计品牌「印花乐」再度打造「印花作夥」,这一回将更多元的文创体验进驻历史街屋,不仅透过视觉设计让百坪空间含纳多种生活情境,印花风格选物一字排开,2楼的「COFE吃茶咖啡」则以新手法重现台式早午餐,让台湾旧时生活的意象与风味,以新姿态再次引人回味。

印花作夥:印花乐在大稻埕的第三家据点,结合文创、手作教室以及餐饮空间,以复合式经营创造新体验。(摄影/林科呈)

来到北街,走入闽南式二进街屋「叶晋发商号」,空间以木材为基调,错落有致的木造桁架与商品陈列木架,呼应了旧时米粮行常用的木制器具,二进空间同时满足店铺与展演空间的机能,楼上则为叶家居住空间,维系了大稻埕住商合一的生活型态。接班的新世代,透过精致化传统米制品与加工农产品,延续米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
叶晋发商号:用木桁架打造室内格局,并重新包装传统农产品,让年轻人也想去。(摄影/林科呈)

#老店正潮 
📍明山茶集、十字轩糕饼舖、LSY林三益、黄长生药行、澎玉191


大稻埕店铺林立,形塑出五大产业鼎立的商业文化,彼时因应对渡贸易需求而起的商行:南北货行、贸易行等,更奠定了往後大稻埕商家的模样。

水路带动区域间的联系,西式经商模式也藉此传入大稻埕,出口街和进口街分明,产业分工有了区隔,最具商业成长爆发性的精制茶厂及茶行规模可观,来大稻埕喝「功夫茶」成为百年前的风潮,如同祖传四代的「明山茶集」,从福建安溪起家,在1980年代透过「赐你健茶」及「鸳鸯茶」,让欧洲人爱上乌龙茶,现在更有「台湾茶文化体验课程」,让民众与旅客认识台湾茶,继续讲述「茶」的传奇。

黄金时代下的大稻埕,已富过三代,重视节气与节庆的老店也更能稳立而传家,立足80载的制饼老店「十字轩糕饼舖」,从满月、收涎、抓周、成年、婚嫁及寿辰,以传统糕饼诉说人的一生,而初夏台北霞海城隍庙绕境祭典用的咸光饼,也是出自十字轩之手,成了传诵於大稻埕艺馆轩社间的神圣信物。

日本时代福州帮来到大稻埕,带来了职人店铺,如裁缝行、木材行、刀剪行,伴随在地文教兴盛,打铁招牌行乃至写字行也逐渐林立。百年笔墨工艺品牌如今转型为「LSY林三益」,不只卖毛笔,更跨足顶级彩妆刷具,网路行销也吸引更多年轻世代的目光。

LSY林三益:善用网路行销,吸引年轻族群的刷具品牌。(摄影/林科呈)

经营超过一甲子的「黄长生药行」,立基於药材炮制的古法,与时俱进推出更多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养生产品;30年南北货老店「澎玉191」参与了北市府「台北造起来」店家再造计画,透过店内的渔船意象、焕然一新的商品包装,继续传递来自澎湖的山海味。

黄长生药行:走入科学中药时代,仍保有大稻埕店铺人情味。(摄影/林科呈)
   
澎玉191:大稻埕的澎湖味商铺,用新潮设计续说阿公的故事。(摄影/林科呈)

#文化薪火  
📍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大稻埕戏苑、新芳春茶行、迪化207博物馆、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


大稻埕坐拥近代北台湾最主要的码头,吸纳各种外来事物,孕育了新文化的崛起。1921年,由林献堂和蒋渭水等人领导组织的「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并在当时千秋街(今贵德街)设置港町文化讲堂,开启大稻埕文化觉醒的年代。

2018年,「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於市定古蹟台北北警察署原址成立,保存并发扬1920、3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与精神典范,除了见证知识分子诉求自由民主的政治意志,我们也得以在此追忆当时勇於突破艺术表现形式的大稻埕艺术家:雕塑家黄土水、画家郭雪湖,与写下经典歌曲〈望春风〉、〈雨夜花〉的音乐家邓雨贤等。

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从昔日的台北北警察署,转身成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博物馆,除了展示档案文件外,原始空间如拘留所和水牢,也记录了新文化运动者的风骨。(摄影/林科呈)

有「戏窟」之称的大稻埕,一度表演场所极为兴盛,歌仔戏、京剧、南北管、布袋戏、话剧、说唱等,是庶民百姓的日常娱乐,1930年代的「狮馆巷」(今凉州街),还曾有「布袋戏街」的称号。如今戏班风光景象不再,位在永乐市场的「大稻埕戏苑」则肩负起传承戏曲文化的薪火,续说大稻埕戏班的故事。

大稻埕戏苑:延续过往风华,持续展演、保存传统戏曲。(摄影/林科呈)

2009年列为市定古蹟的「新芳春茶行」,曾经见证茶业的鼎盛时期,2016年转型为茶文化展馆,让大众得以走访茶叶加工厂、仓库与焙笼间,一窥茶业背後的运作空间,馆内展览也展示了台湾茶外销世界各地的空前盛况,而随着电视剧《紫色大稻埕》的播出,更能时常遇见带着钦慕怀旧之情的旅人游历其间。

新芳春茶行:大稻埕繁荣时代的茶厂,如今转型为茶文化展览空间。(摄影/林科呈)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有志之士带着活化老房子的使命走入大稻埕,并以文化议题为空间点燃生命力。由陈国慈创办的社区型博物馆「迪化207博物馆」,透过策展回顾台北古早的磨石子、门窗等生活美学,保存人文生活记忆;为慰安妇阿嬷发声的「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则让大众看见更多女性的生命故事,也记下历史的一道伤痛,期待唤醒人权正义的意识。

迪化207博物馆:除了创造老屋新生命,更诉说在地人文历史故事。(摄影/林科呈)

阿嬷家—和平与女性人权馆:为慰安妇阿嬷发声的展览空间,以老屋看见创伤、疗癒人心。(摄影/林科呈)

大稻埕的繁荣源於兼容并蓄,不同族群在此打拚、落地生根,酝酿出带有冒险精神的商人文化与新文化狂潮,为这座生活场域打下不畏时代洪流、不断向前迈进的强韧性格。
 
「1930摩登大稻埕」系列活动
看表演、听讲座、作工艺、游老城……一起跟着邓雨贤的《跳舞时代》,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大稻埕的摩登时代。

周末讲堂
📆9/14、9/21、9/28
📍团圆大稻埕

户外展演、摩登写真馆、邓雨贤展
📆10/5(六)
📍永乐广场

主题市集
📆10/5(六)
📍十连栋、大稻埕公园、永乐广场
 

 

文ー黄飞霖
摄影ー林科呈
绘图ー宋政杰



延伸阅读
大稻埕人文生活场域 有底蕴的巷弄 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邱翊:「大稻埕的魅力,源於坚守原则的商业文化。」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