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聆听:自然的声音风景(台北画刊108年11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11-11

5037

走过台北植物园,进入位於密林旁的国立教育广播电台。穿过区内的园景,重重廊道,在一扇门後的播音室找到台湾声景协会理事长范钦慧。她正为自己经营22年、也是电台里最古老的节目《自然笔记》做准备。范钦慧说,自己从小便喜欢编织与蒐集声音,以及串联它们背後的故事,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资料库。在过去几十年的声音探索与创作中,她深刻地听见了台北的声情底蕴。

聆听:自然的声音风景(台北画刊108年11月)范钦慧说,自然的声音无所不在,只待人们打开耳朵聆听。

阳明山的声音宝库
阳明山一直是范钦慧的重点研究地,她向来十分注意那些过去或正在消失的声音。或许是外来种生物入侵造成原生种绝迹,又或者是人为活动改变了地景,她叹息那些无人在意甚至感觉到的逝去妙音。范钦慧在倾听声音的过程中,也望见了一片土地的特色,所有生物的存在与它们的声音都捎着专属於那个时空的讯息。

人类的聆听与其他生物相比非常局限,但我们制造的声音却铺天盖地,使其他生物痛苦,同时也掠夺了它们的发言权。「在这个声音已然爆表的时代,我们不需要特别去聆听,而那是与土地的脱节。」

范钦慧希望鼓励的是人们能重新打开耳朵聆听。她提到阳明山国家公园成为台湾第一个「都会宁静公园(Urban Quiet Park)」,将一地之声音品质视为国家环境资产。她更将阳明山梦幻湖比喻为音乐厅,「那里有许多特有种的声音,像是台北树蛙,你们会想去听吗?」她眼中燃着热情地望向我们,一个很澄澈又深刻的提问。

阳明山一如台北城外缘的花瓣,粉亮鲜艳,将整座台北的声景与美景点缀包覆。如花朵繁密,阳明山本身的声景丰富,也显现了台北作为一座声音宝库的多样与珍贵性。

聆听:自然的声音风景(台北画刊108年11月)台北的自然资源丰富,有很好的条件能保存、欣赏声音。

属於台北的都市声纹
提到声音教育,范钦慧表示,应当从教育体制内的教师与孩童的增能做起,再纳入社会教育,提升成人的美感。台湾声景协会於2017年起举办台北聆听日至今,场景从阳明山、淡水河至圆山,致力找寻属於台北的声纹。圆山,作为当今的交通枢纽,声景部分可说是一片狼藉可怖。然而圆山在日本时代可是被选入台湾八景,曾经有过很美丽的声/森景。而一旁的中山桥遗址与当年英勇救人而溺水的李再春铜像,一并地被城市遗忘,它们与当今的圆山共同了望着基隆河的寂静与喧嚣。

训练台湾公民的聆听美德与素养,能够听到其他生命的感官能力。以期能同理,进而不宰制他者,而这是透过声音教育就能培育的「音果」。「对大众来说,聆听的目的,就是安静的开始。」范钦慧这麽说。

观看时,视觉使我们感觉到距离;当闭上眼睛,听觉却像环抱住我们一样,声音如同与我们相距毫厘。而声音内在的能量与情绪,不论好坏正负,也都在这个台北盆地里反射来去。正如生活中人们相互影响的情绪氛围,地形与声音之间亦有它们专属的感性连结。

在穿过台北郊外华美的大自然声纹後,内层托裹的是声景与人文浇灌,层层累累的「音果」,不断喃唱着属於台北自身的声景故事。而其中不乏扎实的、酸甜的、繁复的,一颗颗透过感官培育成的都会果实/故事。
 
聆听:自然的声音风景(台北画刊108年11月)捂起耳朵再放开,就能发现原来理所当然的日常有这麽多声音存在。

播下声声不息的聆听种子
问起会建议人们从何开始练习聆听,「从自己家开始听啊。」她不假思索便脱口。范钦慧从小在台北长大,小时候住在松山附近,满是稻田。每到夏夜,尽是蛙鸣蝉声。那是当年伴她读书的乐音,然而这些声音都已然、或者正在快速消失。她还记得幼时充斥於台北巷弄的叫卖声,有着乡音、叫卖包子的老伯伯也随着年岁淡去在巷尾。

然而,在声音不断消逝的台北市区,小小的城市之肺,一群夜鹭、小白鹭等,聚集在大安森林公园的水塘,车声间或窜出,与呱啼鼓噪共同模糊了城市的边界与想像。也许旧时响彻街边的孩童游乐声与浓浓色香俱全的炒菜声都一并被磨浅了,取而代之的是嗫嚅的电子声响。但其实透过聆听,就会明白人们并不寂寞,而是与其他生命共存。

这便是剥去华丽花衣与丰硕果肉後,最贴近我们生活核心的简单幸福,从聆听找回生命中的气味与温暖。
 
聆听:自然的声音风景(台北画刊108年11月)聆听:自然的声音风景(台北画刊108年11月)雨滴落在水面、红冠水鸡突如其来的啼叫,都是自然重要的声音纪录。

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听觉仪式
采访尾声,我们一行人走进台北植物园,穿过密林,眼见绿蓝交接。水边一片夏荷微凋,正当我们欣赏眼前丰凄并济的景致,红冠水鸡倏地「咕!」的一声啼叫,画破了眼前的蓝净,那便是台北声景给的惊喜。「聆听是种仪式,声音进入你的耳朵,就像浪潮打进洞穴。」范钦慧说。

这道潮水自人心灌入,滋润种核,丰肥果肉,也催发嫩花,兀自长成一片苍茂的台北声景。从都心外蔓,罗密地织成一张感性细网。由外向内,自内往外,无穷反覆,如同台北盆地间的声响,不绝於耳。


延伸阅读
耳朵开放中 台北声音大募集
造音:那些台北制造的音乐场景
输送:串起生活与音乐的广播电台


文-江峰
摄影-林轩朗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