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不一样的台北当代剧场(台北画刊111年11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2-11-05

1517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助理教授,曾任多项文学奖舞台剧本奖评审,着有《波瓦军械库:预演革命的受压迫者美学》、《台湾当代剧场的评论与诠释》、《当代华文戏剧漫谈》等书。

台北当代剧场分布多在城西与城南,种类与功能多样;如今的观演关系与互动模式多元,常常超乎想像与期待;近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冲击,但危机也是转机。

亲爱的,让我们来聊聊「台北当代剧场」、「戏剧新风貌」吧!剧场,有「剧」,还得有「场」。其实台北的剧场表演场馆大半都集中在城西与城南(此「城」非旧台北城,而是现今的台北市),这跟城西属旧台北的「三市街」(台北城、大稻埕、艋舺)、城南属文教区脱离不了关系,其实也象徵了台北当代戏剧的风貌,从商业娱乐、艺文休闲到文青品味,甚至是前卫另类,无所不包,各色纷呈。

国家戏剧院、国父纪念馆、城市舞台、文山剧场、台北市中山堂、大稻埕戏苑、台北市政府亲子剧场算是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应该也是你比较熟悉的剧场形制,你似乎就像透过一个镜框,看着镜框里连续活动着的画。在这些场馆所演出的戏,通常制作规模较大,其中大稻埕戏苑经常演出各种戏曲、曲艺节目,而文山剧场在近年则转型、定位为以儿童戏剧为主的演出场馆。

你如果以为看戏就像看电影一样,大夥乖乖坐在座位上,从昏暗的观众席「窥探」舞台上的演出,那可能需要脑补一下了,因为现在有许多当代戏剧演出的形式、风格与样貌,完全可以打破你的三观。「乖乖坐着」这回事,早就被丢到一边去,现在流行的是参与、互动、沉浸,「体验」不少於「观看」,有的还结合密室逃脱、解谜游戏,甚至运用新媒体、新科技,将虚拟实境、扩增实境、线上、实体等,融入演出过程中,让「看戏」绝对不只是「看戏」。

演出场域多样化
近年演出场域的多样化,大致可从「台北艺穗节」及「飞人集社剧团」主办的「超亲密小戏节」找到端倪,这两个「节」在团队表演的空间、环境及动线上,不断地打破惯性,并持续地开拓不同特性的表演空间与可能性,像是游艇、公寓、商旅、山腰小庙「微远虎山」、咖啡厅、艺廊、书店、发廊等;尤其超亲密小戏节,历来主打「看戏、走路;走路、看戏」的口号,像是大地闯关游戏般,观众分组在三个演出作品与表演场地间,走逛特定街区(每年都不太一样,像是公馆、仁爱圆环、东园、艋舺、民生社区等街区),感受城市巷弄间的空间肌理与文史风貌。

位於台北市近郊的「微远虎山」,是个保留旧有宫庙建筑特色所改造的展演场地。(图为台北艺穗节:蓝眼泪乐团X陈姓男子《蓝色的诗・城市的泪》演出)位於台北市近郊的「微远虎山」,是个保留旧有宫庙建筑特色所改造的展演场地。(图为台北艺穗节:蓝眼泪乐团X陈姓男子《蓝色的诗・城市的泪》演出)

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的《遥感城市》透过无线声控,带领观众进行城市漫游,也成为城市里被观看的一场表演。(图/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的《遥感城市》透过无线声控,带领观众进行城市漫游,也成为城市里被观看的一场表演。

过去几年的「台北艺术节」,也经常有演出「逸出」传统的室内剧场空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所带来的《遥感城市》。在板南线的东段(约莫在後山埤站至国父纪念馆站之间),透过每位观众都戴着并听从耳机里的语音指示,做出相应的行动,有时是各自驻足观察特定的街景、事物细节,有时是集体做同一动作,这样一群正在「体验」演出的观众(事实上演员就是观众自身),竟成了台北特殊的街景,身为观众的我们,正在被街头路人观看着。我永远记得,演出最後结束在华视大楼顶楼,且雨势暂歇,西边的红色晚霞,从低沉厚重的乌云缝隙中斜进,非常魔幻写实的刹那,美到九霄云外,也美到每位观众的心坎里。

危机也是转机
这两、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剧场界既是冲击,也是转机。善用剧场、影像、视讯、实体演出,再加上虚拟实境、线上游戏等,风貌简直花样百出,过去剧场一直秉持的现场性、立即性、当下性等如宗教般的信仰,统统被颠覆,全部可以打掉重练。不再是同时一地,而是可以非同步多地,你能够同时跟成千上万人,同时在世界各地、不同的3C装置介面前,共同观赏、参与一个演出;你可以边看演出,边即时留言,甚至可以进入演出或干扰演出。 

亲爱的,当代剧场的这一切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要不,下回有空,我们一起去看戏吧,喔,不只是「看戏」,也非得「一起」,但,我希望你去,just do it。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助理教授于善禄文ー于善禄
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助理教授,曾任多项文学奖舞台剧本奖评审,着有《波瓦军械库:预演革命的受压迫者美学》、《台湾当代剧场的评论与诠释》、《当代华文戏剧漫谈》等书。

图ー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