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以AI驱动未来 对智慧生活更有感(台北画刊113年7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4-07-08

540

P38-41 台北新日常-1台北市资讯局局长赵式隆分享,台北市提出以人工智慧驱动城市的政策,打造安全、便利且充满创新活力的未来之都。

台北市在「2024全球智慧城市指数调查报告」(IMD Smart City Index 2024)再创佳绩,位列全球第16名、亚洲第5名,获得国际肯定。台北市资讯局局长赵式隆分享台北市如何以智慧科技推动政策和服务,让市民对智慧生活更有感。

双管齐下 基础设施与科技服务并行


随着物联网运作和人工智慧科技日趋进步,智慧城市指数(Smart City Index, SCI)跃升为衡量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指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即连续六年调查全球智慧城市的科技、经济与人本面向并发表报告。

赵式隆表示,智慧城市是随着时间波动的概念,观察最新的SCI评比架构,主要分成「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两大构面,下分五个关键领域:健康与安全、交通运输、城市活动、工作与教育机会、政府治理。他进一步说明,2024年全球智慧城市指数调查报告涵盖全球142座城市,调查内容包括交通是否壅塞、免费公共Wi-Fi的服务品质是否改善、外国访客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当前的网速和可靠性能否满足市民上网需求等问题。

赵式隆指出,台北市的各项表现普遍受到市民肯定,特别是卫生设施、环保回收服务、医疗资源等基础设施,科技服务方面的预约挂号功能、艺文活动线上购票也备受肯定。这些条件所构成的优势,使台北市变得更加高效、环保,并具有更强的社会包容性,提升对市民与企业的吸引力。

产官学携手 打造国际瞩目智慧城市赵式隆点出,今年台北市SCI排名之所以大幅进展,关键之一便是台北智慧城市专案办公室积极与国际媒体和专业研究社群建立连结,让台北市的智慧城市成果被国际看见。

以今年6月由台北市政府与国立台湾大学共同主办的「第25届数位政府研究国际研讨会」为例,研讨会期间北市府主持「AI驱动智慧城市」论坛,邀集产官学专家齐聚一堂,探讨如何以人工智慧提升市政服务效率,并找出净零碳排的环保解方,藉由全球性的研讨会及专业知识论坛,与国际交流智慧城市的丰硕成果。

偕同创新 整合各局处专业需求

为了更顺利推动让市民有感的智慧城市政策,智慧城市专案办公室也扮演协调整合的关键角色。赵式隆分享,市府各局处拥有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专案办公室则专精科技知识。「我们换一个做法,让各局处提出他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希望用什麽科技解决,再请外部的专家委员来审查。」赵式隆说明,审查主要评估三件事:科技技术是否到位、与现行法规有无冲突,也不能漏掉伦理层面的审查。

审查通过後便进入政府采购阶段。赵式隆举智慧电杆为例,如果一次要采购几万根,对於技术、法规或伦理只要有台北大数据中心设置「台北城市仪表板」,是市府施政决策的助力。一点疑虑就不容易执行。「我们可以先尝试从零到一的概念阶段,采购三、五根来试试看民间提供的解决方案跟局处期待的成果是否符合,再评估是否继续推行。」
P38-41 台北新日常-2台北大数据中心设置「台北城市仪表板」,是市府施政决策的助力。

深入生活 市民有感的智慧措施

近来人工智慧的效能出现跳跃式进展,新的应用成为各界讨论热点,这股趋势跟台北市市政的走向不谋而合。在诸多智慧城市措施中,台北市教育局的「台北酷课云」表现有目共睹。最新版中加入AI智慧学习助理功能,一旦有疑问,学生就能在平台上直接发问,让AI助理爬梳酷课云上的官方影音资料,精准回答提问。

「台北通」App则是整合城市服务的单一窗口,能预约疫苗施打与反映治安、食品卫生、交通安全等各项问题。App中的「市民仪表板」,资料来自台北大数据中心,以视觉化方式呈现生活中的数据资料,包括医疗福利、民生经济到劳动就业等,让使用者能获得所需资讯,生活更便利。

赵式隆说明,相对於为民众开发的市民仪表板,大数据中心另建有「台北城市仪表板」,在施政决策上成为助力。他以都市更新为例,在城市仪表板上叠加台北市平均屋龄、火灾风险地点和都更预定地三项图层,即能凭视觉化直观判断需优先规画都更的地段。

因应时代变化,市民的需求也随之转变,台北市从市民的需求出发,透过人工智慧提升城市服务及建设,以期解决更多市政难题,为市民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品质。
P38-41 台北新日常-3今年台北市政府举办的智慧城市展,展现台北市迈向未来之都的愿景。(图/台北市资讯局)P38-41 台北新日常-4「台北通」App的「市民仪表板」汇整政府开放资料供民众应用。P38-41 台北新日常-5
【文・杨芩雯 摄影・王汉顺 图・台北市资讯局】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