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4年10月第573期-没落商港到文创基地/大稻埕展现新风貌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5-10-27

5824

商业城镇的兴起多半与河川有关,艋舺与大稻埕的发迹,就印证了这个道理。
由於享有淡水河的舟楫之便,清朝中叶的艋舺曾是北台湾的商业重镇,但是後来因为河沙淤积,船只停靠不便,加上族群械斗事件,驱使部分居民搬迁至大稻埕,大稻埕在清朝晚期逐渐取代艋舺的地位,成为新兴的贸易中心。

迪化街上处处可见巴洛克式建筑
▲迪化街上处处可见巴洛克式建筑。(图为前身是叶金涂古宅的台北城大饭店,高赞贤摄)

茶叶贸易 推动经济文化蓬勃发展
後来英国人将泉州安溪乌龙茶茶苗引入台湾,逐渐成为台湾特产,深受欧美人士喜爱。不少外商公司纷纷来到大稻埕设立公司,德记洋行、怡和洋行都是当时着名的商行。这些异国风情的建筑在此落地生根,商业行为也带动了大稻埕经济文化的发展。

台湾建省後,首任巡抚刘铭传便在大稻埕设置了第一代火车站「台北火车票房」、负责茶业税收的「茶厘局」,以及制造维修兵器及铁路机具的「军装机器局」等公家单位,加上各国领事纷纷在此成立馆所,大稻埕在北台湾的地位更显重要。

日据时期,茶叶贸易仍旧兴盛,南北货、中药材和布匹批发业也跟着蓬勃发展。贵德街、迪化街和延平北路这3条与淡水河平行的道路,是大稻埕的主要干道,其中,贵德街上就有数十间茶行,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茶街;而迪化街上南北货商行、布庄林立,特别是全台唯一的布料市场永乐市场,堪称是带动台湾纺织工业发展的大本营。鼎盛的贸易创造了许多位富商巨贾,迪化街上处处可见的巴洛克式老建筑,就是当年商人们展现财力的最好证明。

「台湾物产」这间小店将老旧空间注入创意,让大稻埕风华再现
▲「台湾物产」这间小店将老旧空间注入创意,让大稻埕风华再现。(高赞贤摄)

传统结合创意 大稻埕风华再现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二次大战後,河港受到破坏,茶叶出口数量锐减;加上台北市发展快速,市中心转移,不少大稻埕居民也因而外移,使此处原有的荣景不再,逐渐褪去了早年风光的外衣。

近几年,大稻埕在市府推动下,以一种崭新样态复出。一年一度的「大稻埕音乐烟火节」每回都涌入将近10万人潮;农历新年前夕,迪化年货大街采买年货的民众总是络绎不绝;台北霞海城隍庙也因香火鼎盛,吸引海内外信徒前来造访,特别是庙里的月下老人,负责为世间的有情男女牵线,也因为有求必应而威名远播。

不仅如此,大稻埕这两年更成为台北市新兴的文化创意基地,特别是公部门推动将老旧空间进行创意改造的「都市再生前进基地URS」计画,在大稻埕拥有4处场所,包括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URS127玩艺工场、URS155创作分享圈,和URS27W城市影像实验室。

其他像是曾经得到老屋新生大奖的展演空间mad L,结合茶馆、商店的复合式场所民艺埕等等,都为这块土地注入能量与活力。文创的进驻也带动地方发展,让大稻埕拥有不同於以往的崭新风貌,不但美丽,更散发一股知性气息。


文/观止
摄影/高赞贤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