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6月第593期—台北水岸 孕育人文與生態的後花園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6-16

3216

春之腳步輕拂而過,蟬鳴捎來夏之訊息。即使位處亞熱帶,台北市民依舊能在盛夏時節,在河濱自行車道騎乘YouBike,享受著河流與微風所編織的沁涼,在髮絲飄搖與笑聲中,解放生活中的煩鬱。
 
台北依山傍水,河流、河岸與居民數百年來相互依偎,不管是過去的交通、經濟動脈,還是現在成為休閒處所,歷經歲月流盪,台北人更樂於親水。
 
跳動的河流 城市之命脈
河流,是城市聚落發展的起源,就如尼羅河之於埃及,塞納河之於巴黎,泰晤士河之於倫敦,昭披耶河之於曼谷……許多著名大城,往往依傍著河流而起,身為台灣首善之都的台北亦不例外。
 
三面環山的台北更得天獨厚,西有淡水河,南有新店溪、景美溪,居中則有基隆河流過,溫暖地將台北納入懷中,孕育著經濟、文化與生命。
 
曾經,河岸邊的養鴨人家、碼頭的集貨吆喝等,居民生活所需皆是河流給予的、最無私的貢獻。當時的河流如一匹駿馬,流淌著無限生機,卻也難免有脫韁失控時,每當颱風大雨一來,漫淹大水幾乎掩蓋一切。
 
隨著環境轉變,漸漸地,道路取代水路,工商勝於農牧,人口激增所帶來的污染,也超過了河川所能負荷,加上台北市一日兩次的潮汐,高低差2.5至3公尺,為求安全與發展,人們與河川相處的模式逐漸轉變。1974年,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核定,堤防如長城般段段興建,隔絕人們與水流的碰觸,減少了漫淹重建的反覆循環,經濟在堤防的守護中,快速躍進與成長。▲台北市河濱公園規畫完善,市民可安心在園內騎乘自行車,享受難得的悠閒時光。(圖為古亭河濱公園,攝影/楊智仁)
 
親水建設 防颱行水
若說河流是台北的心脈,那麼堤防就是筋肉,穩健的撐起這座城市的重量。預計規畫設置的堤防共計131.2公里,至今已完成83.2%,但從此之後,堤外的河川就與堤內諸君訣別了嗎?不,河流的美好,人們從未忘卻。2001年法國巴黎逐步展開「還河於民」計畫,2005年韓國首爾破釜沉舟的拆除高速公路,讓被覆蓋於地下的清溪川重新回到人們眼前;國際展開與河流重新相遇的對話,台北亦是領頭羊之一,2007年台北市政府開始省思,該如何讓民眾與河流和平相處,共生共榮。
 
「台北地小人稠,無法像日本可以建設自然河岸,也無法如荷蘭還地於河,受困潮汐高低差,更無法拆除堤防。」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副處長吳秋香表示,於是市府利用河岸邊的高灘地,開始一連串的景觀改造計畫,且在不影響河川排洪功能及法規容許下,擁有多元化功用及兼具生態的河濱公園一座座拔地而起。
 
至今台北市共有29座河濱公園,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特色及周邊環境設置不同的主題河濱公園,如主打露營野炊的華中、擁有象徵愛情彩虹橋的成美、親子共享的大佳、幸福婚紗的古亭、自然生態的關渡與歷史文化的大稻埕等河濱公園,還有特別為毛小孩規畫的狗狗運動公園。此外,也持續進行活化河川計畫,逐步改善河流污染,更在2013年完成長達112公里的河濱自行車道,並啟動藍色水路航線,在大稻埕、關渡、大佳、美堤以及錫口等碼頭,都能乘船遊河賞景。
 
台北親水計畫已逾10年,或許人們無法如過往與河相伴,卻能在河濱公園與藍綠水廊的牽引下,不再與河疏離。
 
生態復育 與河共榮
在親水連結成功建置後,台北市也開始調查四大溪流的動植物物種,並在社子島(福安、富州河濱公園)啟動生態溼地復育,如今已能再見招潮蟹、小白鷺等生物蹤跡,市府也招募社區志工,進行棲地維護及解說導覽。因職務關係,長年與河系相處,吳秋香認為,要與河川維繫良好關係,必須與市民共同參與、守護,並「期盼環境教育能深根人心,讓市民共同為家園努力。」
 
除了兼具親水、休憩及生態功能,河濱公園更是颱風、暴雨時期最佳的行水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無法在河濱公園建置太多設施、種植過多的樹木,因為這會形成阻流,妨礙水流通行。」吳秋香進一步解釋,在河濱公園內,舉凡50公分以上的設施皆是可移動式的,在颱風來臨前必須迅速撤離或倒放。「未來河濱的管理也將朝向E化管理,設置河川水位計及錄影設備,以利監視河川水位變化及監測災情。」在颱風與強降雨來臨時,這裡成為一個極佳的水流空間,以保護堤內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河流是生命之源,亦是城市之心,輸送著親水互動的養分,完善的河岸整治規畫既保障了市民生命安全,更給了城市紓壓的呼吸空間,可說是市民最完美的幸福後花園。大家一起來台北河岸走走,體驗河水緩緩、微風徐徐的暢快之感吧!


文/林盈足
攝影/楊智仁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