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7月第594期—都市裡的恬靜時光 青田街 老樹與老屋交織出人文底蘊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7-18

7093

大安森林公園周圍,一棟棟現代化大樓與繁忙的交通,交織出一座城市該有的樣貌,然而若是走至對街,走進巷弄,來到有著台北綠寶石之稱的青田街,頓時從喧鬧遁入寧靜,蔥鬱的大樹與樸實的日式木造房舍,靜靜佇立在街廓,歲月流轉,青田街仍然以溫婉的姿態,展現它淡雅的風貌。進到青田街,幽靜的巷道、綠葉成蔭的老樹及日式老房,展現出一股優雅風情。(攝影/林宜賢)▲進到青田街,幽靜的巷道、綠葉成蔭的老樹及日式老房,展現出一股優雅風情。(攝影/林宜賢)
 
政商名流住所以及最早的名人巷 
「以前對面是電影演員王莫愁住的地方,前國防部長以及前監察院長于右任宿舍舊址也都在這裡,現在已經蓋成大樓。」自小就在青田街長大的龍安里里長洪秋甲,邊回憶邊細數著小時候曾見過的政商名流。
 
青田街在日本時代曾是台北帝國大學(現今臺灣大學)教授、日本官員的宿舍所在地;光復後,則作為臺灣大學的教職員宿舍,也是許多政界大老、影視明星最青睞的住所,堪稱是台灣最早的「名人巷」。
 
現年61歲的洪秋甲,回憶起童年時的青田街,當時幾乎9成都是日式木造房舍,家家戶戶的庭院都植種著綠樹。住在一般平房的他,偶爾到住在日式房舍的同學家玩,一走進去,木頭的香氣撲鼻而來,使他對日式房舍的印象一直是乾淨、通風又舒適。
 
為老樹與老屋發起保存運動 
然而隨著歲月流轉與都市開發,記憶中一幢幢的日式房舍與老樹,在不知不覺間消失。有一天,洪秋甲在街上漫步,看見有人拿著相機專注的拍攝,他上前問道:「你在拍什麼?」對方回答:「我在拍老樹啊!」「那時候我才驚覺,小時候的老樹與老房子怎麼都消失了?」不捨兒時的回憶消逝,他開始串聯鄰里,在2003年展開一連串的「愛青田救老樹」活動。而老樹大多種植於日式老房舍的庭院中,「當那些老房子被賣掉,房子被拆除蓋成大樓,樹也就跟著沒了。」
 
除此之外,這些早已閒置不用的房舍,往往也成為垃圾堆積與治安的死角,因此他們不僅救老樹,也開始救老屋,口述訪談社區內的耆老,並兩度赴日,尋找曾經居住過這些老屋舍的人,喚回了屬於那段年代的歷史記憶。洪秋甲結合社區力量,盡力保存青田街的老樹和老屋。(攝影/黃建彬)▲洪秋甲結合社區力量,盡力保存青田街的老樹和老屋。(攝影/黃建彬)
 
許多在青田街區出生成長的日本人,也因此機緣遠渡重洋回到台灣探望。洪秋甲欣慰的說:「看著那些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站在屋前流淚緬懷兒時記憶時,我就覺得我們做對了。」
 
保存老樹與老屋 記憶歷史文化 
青田街上的日式房舍如今僅有30幾戶被保存下來,幸運的屋舍,由民間團體設法承接保存;其他的則在日漸荒廢中面臨傾頹後被拆除的命運。
 
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負責經營臺大地質系系主任馬廷英故居「青田七六」,經理楊晴茗回憶當初接手的情況。7年前當她們決定重新整修這幢市定古蹟時,她曾遇到一名不以為然的計程車司機:「古蹟?在這個地段,應該要拆掉蓋大樓才對,而且跟中國大陸那些百年、千年的古蹟相比,這才80年,哪算什麼古蹟。」殷海光故居具珍貴的歷史價值。(攝影/林宜賢)▲殷海光故居具珍貴的歷史價值。(攝影/林宜賢)
 
這番話一直留存在楊晴茗的心中,當時她沒有時間思考與回應,後來她在酷暑中一邊監工、一邊重整情緒:「我想告訴那位司機,或許這棟古蹟只有80年,但如果現在就拆掉了,就沒有未來的100年、200年,甚至大家根本不知道這裡曾有過這麼一棟房子。」殷海光故居內部。(攝影/黃建彬)▲殷海光故居內部。(攝影/黃建彬)
 
「歷史古蹟一旦拆除後就沒有辦法再恢復了,文化也是一樣。」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執行秘書謝嘉心表示,目前基金會接手管理殷海光故居,他們發現由於學校歷史課本上對殷海光並無著墨,因此許多民眾並不知道殷海光除了是臺大哲學系教授之外,更是台灣自由主義的先驅與啟蒙大師,「我們希望讓走進故居的人,不僅能藉此認識殷海光,也能慢慢了解這段快被遺忘的歷史。」殷海光故居門口。(攝影/黃建彬)▲殷海光故居門口。(攝影/黃建彬)
 
老樹、老屋,它們的存在不僅僅是歷史價值,也是將這塊土地的某個時段記憶,透過有形的模式保留下來。下次走入青田街,不妨細細品味老樹的枝葉樣貌,日式屋舍的黑瓦白牆,享受在都市中難得的恬靜時光。
 
 
文/陳協裕
攝影/黃建彬、林宜賢
圖/臺大校史館提供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