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0月第597期—音樂世代相傳的DNA 精調細琢的製琴之路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0-25

3989

原住民在音樂界人才輩出,除了我們熟知的歌手,乃至於在世大運開幕式風靡全場的泰武古謠傳唱隊外,台北天母也隱居著一位原住民國寶級音樂工作者——陸光朝,擁有捷克的「小提琴製造師」(Master Violin Maker)專業證書,是目前台灣極少數集修琴、拉琴、調音、手工製作小提琴技藝之大成的Pro級音樂職人。
▲陸光朝邁向專業提琴製造師的道路充滿艱辛,但他仍樂此不疲。(攝影╱楊智仁)

 

天賦音感  勤練技藝

出身台東卑南南王部落,父親是原住民音樂家陸森寶,陳建年喊他舅舅,張惠妹住在鄰村,陸光朝從小沒學過樂器,卻能準確判斷有沒有走調:「都說原住民有天賦的好音感,也許是吧。」自嘲「坐不住」的他自小便離家,進過修道院、念過軍校,當過警察、導遊,輾轉進了樂器製造公司當業務,43歲才開始擔任提琴維修助手,某日因緣際會下被老闆叫去捷克學習專業提琴維修,開啟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當時根本菜鳥一個,什麼都不會,差點被趕回來。」捷克老闆給他兩星期時間,每天只做一項工作:為小提琴鑲邊條,看來簡單,實則不然。他收起貪鮮急躁的個性,認真學拚命做,兩星期後,老闆默默交代了另一項工作,「那時就知道我過關了。」拚了半年拿到證書,體重足足掉了20多公斤,家人接機時差點認不出來:「好像從海關飄出來的一具骷髏。」

 

業界人稱「陸大膽」的陸光朝,不論是17世紀義大利名琴Stradivarius18世紀的Guarneri Del Gsus,還是其他數百年歷史、身價上億的古琴、名琴,無所不修。有些琴本身做工不佳、頻組差異太大,修復難度極高,他也來者不拒:「親自動手修,技術才能更上層樓,希望這些歷盡滄桑的琴有機會重現風采。」修琴時,他會模仿使用者的運弓技巧、用琴習性去微調,務使琴回到「讓使用者用起來順手」的最佳狀態。但他也笑稱自己最怕遇到敏銳度極高的使用者:「因為有些聲音根本聽不到,無從調起。」這時只能仰賴與使用者對談,透過語言或文字描述來判讀,再試圖修復,「因此修琴師不只技術要好,傾聽、溝通技巧也非常重要。」
▲修製提琴需要眾多的工具及精巧的技術。(攝影╱楊智仁)

 

他曾花一星期只為修復一把古琴,完工當天夜裡,夢見白髮老外來道謝,隔天翻找資料,發現夢裡老者竟是古琴製造者。那彷彿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至今想起仍令他感動不已。這就是陸光朝音樂入魂的人生,日復一日,他樂此不疲。



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