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河岸彎曲處 看見錫口風華轉變(台北畫刊107年7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7-19

1.2萬

多年以來,多數人都將注目的眼光放在淡水河,其實基隆河的發展與沿岸城鎮興衰的故事同樣引人入勝。

基隆河發源於平溪,在瑞芳附近彎成一道優美弧線,進入基隆、八堵、南港,經過內湖、士林,最後從關渡注入淡水河。

基隆河從前是重要的航運河流,當時重要產業諸如茶、煤、樟腦、石磚和漁獲等,都是靠這條大河運送,而舊時的松山—錫口,就是當時因基隆河而茁壯的城鎮。

從舊時照片裡,可以看見基隆河蜿蜒經過錫口,成群的學生在河畔寫生,那樣的河岸風情悠遠美好。
河岸彎曲處 看見錫口風華轉變
▲圖為錫口公學校(即今松山國小)學生在基隆河畔寫生。(圖/松山國小提供)

水運中間點 帶動錫口繁榮
錫口為松山舊名,源自平埔族語,原意為「河流彎曲處」,其中「河流」即指現今的基隆河。而後進入日本時代,日本人認為該地景色與故鄉日本松山相似,而將錫口改名為「松山」並沿用至今。

錫口所指範疇為現今台北市松山區慈祐里,八德路四段尾至松山國小沿線一帶,基隆河以東,市民大道以北的範圍。

十七世紀,台北的商業運輸以河運為主,當時的港口包括艋舺(萬華)、噶瑪蘭(宜蘭)、雞籠(基隆)之間的往返,以錫口為必經之地,錫口因而漸漸崛起。往來基隆河兩岸的商人、獵戶及居民,經常會在這個位在大河間的平野休息、過夜。
河岸彎曲處 看見錫口風華轉變
▲錫口以前是台北市和基隆兩地的商運中繼站,因繁榮而有小蘇州之稱。(圖/松山國小提供)

1753年,慈祐宮興建,成為河岸居民的信仰中心,居民的生活與廟口相依,慈祐宮一帶因此成為錫口主要的商業中心。十九世紀時,商業更加繁榮,錫口河畔茶樓、酒肆林立,夜夜笙歌,錫口因此有「小蘇州」之稱。當時有民間諺語稱:「去基隆擔塗炭,轉來錫口當被單」,刻畫了當時往返於基隆河兩端的人們,將賺到的辛苦錢,投進錫口的風花雪月。
河岸彎曲處 看見錫口風華轉變
▲慈祐宮是錫口的信仰中心,至今依舊香火鼎盛,只是不再看到河畔人家。(攝影/楊子磊)

直到清光緒年間劉銘傳興築鐵路,大稻埕至基隆段鐵路完工,錫口設立火車站,台北至基隆間的客商及貨物可在一日之內以陸運往返,水路貨運因而減少,加上基隆河畔泥沙淤積,錫口碼頭逐漸黯淡。

舊時錫口轉生 夜市重塑風華
當時的錫口渡船頭,就位於今日饒河街221巷,現今仍稱之為「渡船巷」,遙想渡船人潮摩肩接踵,繁華榮景自不在話下。而當時建立起的生活機能,延續至近代的饒河街。慈祐里里長李祖民回憶起1975年饒河街道路拓寬以前,原本不到3公尺寬的道路,人潮和商機盎然,李祖民說,「饒河街會有這麼多金飾店,就是因為以前錫口是基隆和台北城的中間點,商業發達,很多人在這裡成家娶媳婦」,金飾店、嫁妝店因而興起。

但饒河街拓寬後,李祖民說,原有完整的市場風貌被截掉一大塊,使得舊有的饒河(錫口)商圈沒落,門可羅雀,錫口風光不再,商業活動大減,當地民眾一直苦思如何突破困境。

現代化建設 松山再活絡
李祖民說,直到1987年,前輩們極力爭取,以舊時錫口風情轉型,融合廟口文化,順勢成立了「饒河街觀光夜市」。夜市的內容琳琅滿目,除了最受歡迎的小吃,還有很多日用品,像百貨公司一樣,成為許多外國觀光客來到台灣必來體驗的夜間行程,而這樣的意象,彷彿重現了當年錫口小蘇州「夜繁華」的意象。
河岸彎曲處 看見錫口風華轉變
▲舊時的錫口鎮上現已改變樣貌成為饒河街夜市,雖不再是水運中心,但成為觀光要地。(攝影/楊子磊)

而隨著鐵路地下化及捷運松山線開通,李祖民說,饒河街的活力再度出現,松山區隨著捷運、台鐵之利,緊緊和台北市生活圈融合在一起,好似回到了舊時錫口,又成為旅客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河岸彎曲處 看見錫口風華轉變
▲今日的錫口碼頭和舊時碼頭地點不同,駐足的人們也已非為了經商,而是前來觀光休閒。(攝影/楊子磊)

錫口雖然曾因鐵道興建而沒落,但是隨著城市發展變遷,松山再度以豐厚建設成為台北市的交通重鎮之一,錫口碼頭現也逐漸轉變改造,蓄勢待發,期待重現過往河運繁盛時期的絕代風華。
河岸彎曲處 看見錫口風華轉變
▲捷運松山站開通後,交通更便利,松山成為旅客必經的交通重鎮。(攝影/楊子磊)

文/編輯部 攝影/楊子磊 圖/台北市立松山國民小學提供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