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大稻埕 #生活關鍵字(台北畫刊108年9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9-11

2.9萬

自19世紀開港以來,大稻埕宛若近代台北的歷史切片,每個時期都可以洞見台北當時的生活情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稻埕」,不僅是百年商場,也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之地。巷弄中深埋許多故事,百年後,人們得以在大稻埕的老屋看見歷史、在老字號店鋪裡感受過去經商的繁華,更可透過巷弄漫步體驗人文生活,大稻埕的老鋪、職人、產業與族群,更因注入年輕創意,而有了嶄新面貌。

(繪圖ー宋政傑)#華麗轉身 #老店正潮 #文化薪火


#華麗轉身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森高砂咖啡館、大稻埕台灣料理研習所、印花作夥、葉晉發商號


近年來新興文創產業與大稻埕傳統產業相互激盪,巷弄間出現一間間別具風格的文創小店,深受年輕世代喜愛;如今大稻埕的老屋換上變革與留存後的樣貌,創新活用舊有空間不僅讓建物再生,也以新的樣貌傳承當年人文薈萃的榮景。

昔日的「莊協發商店」,在家族將1樓捐贈給台北市政府後,轉身成為「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透過展覽、講座與走讀導覽,繼續講述大稻埕過往風華,讓人彷彿回到1930年日本時代的台北,當時「民主思想」、「文化教育」等新思維席捲社會,女性逐漸擺脫束縛,追求自由戀愛,充滿一片自由的風氣。

來到台北法主公廟對面的「森高砂咖啡館」,前身為傳奇性的「黑美人大酒家」,如今燈紅酒綠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本土精品咖啡香,讓造訪的旅人遙想起日本時代台灣曾是東亞最大咖啡豆產地的榮景。結合仿洋樓式與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立面背後,店內陳設注入時下流行的文青氛圍,用新的時代風格再度吸引文人墨客趨之若鶩。

漫步於中街,五湖四海的南北貨香氣沁人心脾,踏入老宅中的料理教室「大稻埕台灣料理研習所」,小籠包、滷肉飯、牛肉麵等教學課程,道盡了台灣的經典滋味,研習所也設有英、日等外語教學體驗服務,讓外國旅客能夠簡單上手,現學現做台灣菜,一嘗在地飲食特色。
對街不遠處,早已深耕大稻埕多年的本土花布設計品牌「印花樂」再度打造「印花作夥」,這一回將更多元的文創體驗進駐歷史街屋,不僅透過視覺設計讓百坪空間含納多種生活情境,印花風格選物一字排開,2樓的「COFE喫茶咖啡」則以新手法重現台式早午餐,讓台灣舊時生活的意象與風味,以新姿態再次引人回味。

印花作夥:印花樂在大稻埕的第三家據點,結合文創、手作教室以及餐飲空間,以複合式經營創造新體驗。(攝影/林科呈)

來到北街,走入閩南式二進街屋「葉晉發商號」,空間以木材為基調,錯落有致的木造桁架與商品陳列木架,呼應了舊時米糧行常用的木製器具,二進空間同時滿足店鋪與展演空間的機能,樓上則為葉家居住空間,維繫了大稻埕住商合一的生活型態。接班的新世代,透過精緻化傳統米製品與加工農產品,延續米食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分量。
葉晉發商號:用木桁架打造室內格局,並重新包裝傳統農產品,讓年輕人也想去。(攝影/林科呈)

#老店正潮 
📍明山茶集、十字軒糕餅舖、LSY林三益、黃長生藥行、澎玉191


大稻埕店鋪林立,形塑出五大產業鼎立的商業文化,彼時因應對渡貿易需求而起的商行:南北貨行、貿易行等,更奠定了往後大稻埕商家的模樣。

水路帶動區域間的聯繫,西式經商模式也藉此傳入大稻埕,出口街和進口街分明,產業分工有了區隔,最具商業成長爆發性的精製茶廠及茶行規模可觀,來大稻埕喝「功夫茶」成為百年前的風潮,如同祖傳四代的「明山茶集」,從福建安溪起家,在1980年代透過「賜你健茶」及「鴛鴦茶」,讓歐洲人愛上烏龍茶,現在更有「台灣茶文化體驗課程」,讓民眾與旅客認識台灣茶,繼續講述「茶」的傳奇。

黃金時代下的大稻埕,已富過三代,重視節氣與節慶的老店也更能穩立而傳家,立足80載的製餅老店「十字軒糕餅舖」,從滿月、收涎、抓週、成年、婚嫁及壽辰,以傳統糕餅訴說人的一生,而初夏台北霞海城隍廟繞境祭典用的鹹光餅,也是出自十字軒之手,成了傳誦於大稻埕藝館軒社間的神聖信物。

日本時代福州幫來到大稻埕,帶來了職人店鋪,如裁縫行、木材行、刀剪行,伴隨在地文教興盛,打鐵招牌行乃至寫字行也逐漸林立。百年筆墨工藝品牌如今轉型為「LSY林三益」,不只賣毛筆,更跨足頂級彩妝刷具,網路行銷也吸引更多年輕世代的目光。

LSY林三益:善用網路行銷,吸引年輕族群的刷具品牌。(攝影/林科呈)

經營超過一甲子的「黃長生藥行」,立基於藥材炮製的古法,與時俱進推出更多符合現代人需求的養生產品;30年南北貨老店「澎玉191」參與了北市府「台北造起來」店家再造計畫,透過店內的漁船意象、煥然一新的商品包裝,繼續傳遞來自澎湖的山海味。

黃長生藥行:走入科學中藥時代,仍保有大稻埕店鋪人情味。(攝影/林科呈)
   
澎玉191:大稻埕的澎湖味商鋪,用新潮設計續說阿公的故事。(攝影/林科呈)

#文化薪火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大稻埕戲苑、新芳春茶行、迪化207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大稻埕坐擁近代北台灣最主要的碼頭,吸納各種外來事物,孕育了新文化的崛起。1921年,由林獻堂和蔣渭水等人領導組織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並在當時千秋街(今貴德街)設置港町文化講堂,開啟大稻埕文化覺醒的年代。

2018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於市定古蹟台北北警察署原址成立,保存並發揚1920、30年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與精神典範,除了見證知識分子訴求自由民主的政治意志,我們也得以在此追憶當時勇於突破藝術表現形式的大稻埕藝術家:雕塑家黃土水、畫家郭雪湖,與寫下經典歌曲〈望春風〉、〈雨夜花〉的音樂家鄧雨賢等。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從昔日的台北北警察署,轉身成為紀念「新文化運動」的博物館,除了展示檔案文件外,原始空間如拘留所和水牢,也記錄了新文化運動者的風骨。(攝影/林科呈)

有「戲窟」之稱的大稻埕,一度表演場所極為興盛,歌仔戲、京劇、南北管、布袋戲、話劇、說唱等,是庶民百姓的日常娛樂,1930年代的「獅館巷」(今涼州街),還曾有「布袋戲街」的稱號。如今戲班風光景象不再,位在永樂市場的「大稻埕戲苑」則肩負起傳承戲曲文化的薪火,續說大稻埕戲班的故事。

大稻埕戲苑:延續過往風華,持續展演、保存傳統戲曲。(攝影/林科呈)

2009年列為市定古蹟的「新芳春茶行」,曾經見證茶業的鼎盛時期,2016年轉型為茶文化展館,讓大眾得以走訪茶葉加工廠、倉庫與焙籠間,一窺茶業背後的運作空間,館內展覽也展示了台灣茶外銷世界各地的空前盛況,而隨著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播出,更能時常遇見帶著欽慕懷舊之情的旅人遊歷其間。

新芳春茶行:大稻埕繁榮時代的茶廠,如今轉型為茶文化展覽空間。(攝影/林科呈)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有志之士帶著活化老房子的使命走入大稻埕,並以文化議題為空間點燃生命力。由陳國慈創辦的社區型博物館「迪化207博物館」,透過策展回顧台北古早的磨石子、門窗等生活美學,保存人文生活記憶;為慰安婦阿嬤發聲的「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則讓大眾看見更多女性的生命故事,也記下歷史的一道傷痛,期待喚醒人權正義的意識。

迪化207博物館:除了創造老屋新生命,更訴說在地人文歷史故事。(攝影/林科呈)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為慰安婦阿嬤發聲的展覽空間,以老屋看見創傷、療癒人心。(攝影/林科呈)

大稻埕的繁榮源於兼容並蓄,不同族群在此打拚、落地生根,醞釀出帶有冒險精神的商人文化與新文化狂潮,為這座生活場域打下不畏時代洪流、不斷向前邁進的強韌性格。
 
「1930摩登大稻埕」系列活動
看表演、聽講座、作工藝、遊老城……一起跟著鄧雨賢的《跳舞時代》,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大稻埕的摩登時代。

週末講堂
📆9/14、9/21、9/28
📍團圓大稻埕

戶外展演、摩登寫真館、鄧雨賢展
📆10/5(六)
📍永樂廣場

主題市集
📆10/5(六)
📍十連棟、大稻埕公園、永樂廣場
 

 

文ー黃飛霖
攝影ー林科呈
繪圖ー宋政傑



延伸閱讀
大稻埕人文生活場域 有底蘊的巷弄 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邱翊:「大稻埕的魅力,源於堅守原則的商業文化。」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