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在城市裡擁抱自然綠意(台北畫刊109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06-04

3.3萬

綠色植被能為城市增添自然氣息,也能讓居住品質有所提升。荒野保護協會從最親近人們生活的公園切入,發起棲地維護、邀請全民參與公園生態化程度調查,期望讓城市綠意隨處可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則提倡透過雙手,就地取材,讓親山步道遠離水泥,市民不必遠赴山林,就能擁抱自然。
IMG_0132在城市裡想要擁抱自然, 除了走訪步道,遍地開花的公園綠地更是方便的選擇。大約從5 年前開始,荒野保護協會把原先關心郊區、山頭的觸角,延伸至都市中的公園,發起公園生態化倡議、建立示範公園、營造友善生物環境、公民科學家等多元守護行動。

IMG_0068 - 複製在公園裡進行導覽解說,不僅讓民眾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更能進一步獲得生態知識。

號召志工,將公園轉為友善棲地

「在城市裡,要讓民眾知道環境跟他們息息相關,最直接也最容易入手的地方就是公園,藉由打造單點公園綠地,最後串聯成大台北地區的生態廊道。」荒野保護協會棲地部副主任莊育偉說。協會在台北市設有16 個定點觀察組,民眾可預約免費的公園解說導覽,一年累積舉辦100 至200 場活動。

來到台北市第二大公園「青年公園」,這裡就是目前荒野與北市公園處合作的示範公園之一。協會在此開設志工培訓課程,邀請附近居民、學生一同參與維護公園棲地,像是在人造河岸邊填土,方便翠鳥挖洞築巢;又或是打造5 座浮島,讓水鳥和魚類聚集,甚至在公園內營造台北市第一個模擬郊區溪流的生態景觀。莊育偉提到,「我們提倡公園生態化,讓公園除了能提供民眾休閒場域,也能變成在地物種的庇護中心。」荒野協會-1 - 複製志工細心鏟土、挑出草根與石塊,為青年公園裡的翠鳥於岸邊構築良好的棲地。( 圖/荒野保護協會)

除了成為志工,每個市民更可化身為「公民科學家」,參與公園的生態調查。荒野保護協會在2016 年底發起「幫小松鼠找個家」調查活動,以可愛松鼠為主角,設計簡單易懂的線上問卷,邀請民眾實際走訪公園,從植被覆蓋、棲地多樣性、人為活動、水岸情況等面向為公園評分,並將最終結果提供給公部門作為改善的依據。

短短一個月的活動時間,竟引發不少回響,共獲得503 座公園數據,累計665 人、263 個家庭參與,許多父母帶著小孩加入,也有老師將調查化為教案。有人原本覺得住家附近公園綠化程度並不差,仔細一看才發現都只是大片草皮,有如高爾夫球場;也有人本來覺得公園裡的青蛙鳴叫常打擾安寧,調查後才發現這代表公園生態程度很高。

「很多人想幫環境做些什麼,卻沒有目標,只能撿垃圾,這個活動讓他們多了新的參與方式,也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公園,最後更可以透過群眾力量去影響公部門的施政方向。」莊育偉說。

在推行環境保護的漫長道路上,荒野總會總是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先以台北當作試驗場域,再將經驗推行至各縣市的分會。像是協會從今年中開始,就把公園生態調查活動從台北擴大到全台,邀請全國民眾參與。

透過多元的公園守護行動,未來台北就能更進一步邁向永續發展的生態城市,同時提供自然物種良好的棲地環境,與城市裡的人們共生共存。
IMG_0020 - 複製公園生態調查的問券設計淺顯易懂,相當適合父母、老師帶著孩子一同操作。

手作步道,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

來到捷運麟光站旁的福州山公園,你會發現裡頭有段步道與眾不同。沒有一般步道常見的水泥、棧板鋪面,而是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用砂石、土木材料,築出一條親近大自然的路。

這不只解決原先公園裡土路泥濘的問題,更因應當地的溼地生態,把路面抬高透水,保存了樹蛙的家。這種兼顧自然景觀與環境生態的步道施作方式,就是「手作步道」的核心精神。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是將手作步道概念引進台灣的關鍵人物,「步道是為親近自然不得不產生的破壞,如何將破壞降到最小,就要回歸到以環境為前提。手作步道就是要拉近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從路線選擇、生態調查、自然景觀,甚至和當地的歷史人文都有關係。」

協會從2007 年開始推廣手作步道,在2013年喊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的訴求,今年更提倡木棧道或涼亭等「設施步道負成長」。努力多年,目前全台共有120 條手作步道,台北市的福州山、中埔山、仙跡岩、大崙頭山和雙溪溝古道等地的部分步道,都屬於手作步道的範疇。
中埔山 (7) - 複製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推出「工作假期」,邀請民眾就地取材,一同鋪設親近自然的路徑。

為了讓手作步道有更多推廣種子,協會從2015 年開始和文山、永和等地的社區大學合作,開設「步道學」課程,從中培育善於就地取材、修繕山徑的「步道師」,目前全台共有7 位步道師和11 位實習步道師。協會還推出「工作假期」,開放民眾報名參與手作步道體驗。

長期走訪全台步道的徐銘謙觀察,台北身為首善之都,不僅市民更易接受新觀念,容易一呼百諾,也願意付出更多支持行動,協助協會推廣理念,「都會區的人們的確是我們推廣手作步道很大的助力,尤其台北市更有公民社會的基礎。」

在徐銘謙心中,所謂的「夢幻步道」即較少人為工程破壞、天然度較高的步道,雙腳走在柔軟泥土上,偶有植被、落葉覆蓋,或有先人徒手堆疊的古樸石階,甚至保有跳石野溪。眼睛看到的綠意有遠近層次,耳間則伴隨著隱身其間的動物鳴唱,手作步道正符合這些理想中的原始之美。

但她也提醒,走訪步道時首重「無痕山林」7 原則,包含事前充分的規畫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尊重野生動植物、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與考量其他使用者等原則。同時最好就近選擇住家附近的步道,避免開車往返,減少碳足跡,「以台北的交通條件,可以完全只搭大眾運輸就能到達很多步道。」

在民間團體的努力之下,公園不只提供運動場所,更是豐富的生態教學場域;當山林步道褪去水泥的外衣,恢復原始面貌,人們與自然間的距離將更加緊密。
101032611_2636958206545667_7171502907848654848_n - 複製中埔山的手作步道以「零水泥」為目標,漫步其中能感受自然原始之美。( 圖/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文ー陳怡如.攝影ー林冠良.圖ー荒野保護協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