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兒童友善的城市生活 (台北畫刊110年4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4-07

3440

「兒童文化設計(Child Culture Design)」近年來被許多國際城市視為發展的重要一環,其內容橫跨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及行為學、教育學等領域,除了關注兒童相關議題,更將「為兒童(或和兒童一起)設計」列為重要的命題。

台北出生的我,自小浸潤於經營畫室的父母所營造的藝術環境中,大學時期選擇工藝與設計專業,在接觸北歐設計領域後,開啟對兒童文化設計的興趣,並前往兒童設計的重要國度⸺瑞典攻讀學位。從此,兒童文化設計的思考成了我的新感官,例如觀察到由民間發起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藉由推廣特色公園與改造街道遊戲,賦予兒童的遊戲權更多可能。

從民間到政府的兒權意識

除了民間參與,從政府機關出發的善意也不缺席,像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自2014 年起每年推出一到兩檔的主題教育計畫,讓當代藝術不只專屬於大人,透過為兒童策畫展覽,以想像、遊戲、思辨、體驗的方式,將藝術內容帶給小朋友,也把藝術家的視角及思考方式介紹給孩子;像是前陣子開展的「第11 號衛星⸺牠它星球」展覽,就將生態教育、動物科學與闖關遊戲等互動內容結合,很適合親子一起共學、共玩。

發現城市中的「小自然」

多數住在城市裡的兒童,「接觸大自然」的頻率往往由大人決定。2019 年起,我接受「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邀請,舉辦多場「Crowned by Nature 大自然的加冕」親子工作坊,帶領孩子透過好奇心與感受力,探索城市環境中的小小綠意。藉由在園內輕鬆地邊走邊認識植物,讓感官放大、身心放鬆,直接感受並且學習大自然的美妙。回到室內後,我們將採集來的植物一字排開,搭配事先蒐集的自然材料,開始發想故事,用花草構圖創作出一頂屬於自己的頭冠,為自己加冕!

我喜歡稱這小型的、常常錯過的自然樣貌為「小自然」,不用特別上山下海,也能在城市中與自然有連結。而親子的共同參與,更能讓家長學會尊重孩子的創意及選擇,聆聽孩子的故事,這也是家長必修的課題。
DSC07282_2「Crowned by Nature 大自然的加冕」親子工作坊,由親子共同以植物完成頭冠,創造有趣的城市新發現。(圖/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IMG_5435「2020 台北燈節」的「起司月球狂想」展區,將遊戲裝置帶入燈節作品中,打造孩子專屬的奇想舞台。

在城市的慶典中為兒童設計

2020 年初,有幸參與「台北燈節」親子互動燈區的設計。在設計發展之初,我決定用開放的「故事」為元宵節帶來新的詮釋與互動,也期許帶來一座「能走入」且激發自由遊戲(free play)的裝置作品。「起司月球狂想」就在這樣兼顧設計目標與節慶展覽「雅俗共賞」的條件下誕生,在老鼠、起司與月球之間,用孩子的思考方式展開奇想。主視覺以無字漫畫的形式描繪;漫畫沒有結尾,而是把故事帶到了現地,從平面轉為立體,成為了一個讓孩子有「專屬感」的舞台,開始一場自在的遊戲。

我也試著將童年與城市「小自然」的連結帶入作品,順應現場老榕樹的自然樣貌,並運用鏡面錯覺效果讓舞台延伸,同時提供新的視角觀看城市風景;鏡面地板裡的榕樹反射,讓來玩的大小朋友彷彿像是在樹梢上遊戲。

如何讓親子友善不只是一句口號?其實我們都是從童年畢業了的孩子,只需要多點同理心與共感,就能和孩子一起重拾對事物的好奇與開放視角,共同創造親子友善的城市生活。
Image_去背
文ー林宇儂
瑞典哥德堡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畢業,主修兒童文化設計,致力於以兒童為對象進行產品設計、裝置藝術、展覽及工作坊策畫。常以設計師的角度探討兒童文化與權利,並推廣更友善的兒童生活,提倡親子共同探索城市內的小自然。
圖ー林宇儂、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