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深度旅行成為地方創生的開始(台北畫刊110年5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5-06

3670

每座城市中總有些被低估忽略的地方,就像是巨大榕樹腳邊不被陽光照到的蔓延氣根,山路古道旁腳步不常踏經的美麗羊腸小徑。它們詳實記錄著這個地方的文史脈絡軌跡,不僅能鋪陳串聯成一個個完整的故事,讓旅行者停留更長時間,也能成為體驗生活的目的地。

探索看不見的文化路徑
我總是習慣把台灣最具優勢的文化多樣性,比喻成復興南路上的清粥小菜。餐桌上總是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各式菜餚,無論是傳承經典的古早口感,或者創新流行的美妙滋味,煎煮炒炸、鹹甜苦辣、醃漬醬滷、現炒時蔬,應有盡有。文化的豐富多元,正是台灣或台北觀光最應該去突顯的重點,然而,要能端出動人的菜色來,就必須先挖掘自身的文化深度,因為越是尊重在地傳統文化,越能創造與眾不同的旅行體驗。

好比開發歷史久遠的大同區,就是值得深度了解台北「故事」與實踐台北「文化旅行」的地點。翻開荷蘭人於1654 年所繪製的《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古地圖,便記載此處是凱達格蘭族圭武卒社(Kimotsi)的所在地,直到首批閩南泉州人來此從事農事活動,開闢灌溉水圳、開拓大加蚋堡,後來又籌建了當地宗教信仰中心大龍峒保安宮,這些歷史事件不僅成就大稻埕與大龍峒兩大區域的開發、形塑大同區多元文化的樣貌,甚至催生了人文發展的啟蒙。

如同第一家咖啡店「維特咖啡廳」,當年曾是藝術與文化圈交流互動、策畫展覽的聚集地,後來先後成為「萬里紅公共食堂」、「All Beauty 黑美人大酒家」,促成台灣文化沙龍運動和其重要性,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化身為「森高砂咖啡」,持續以文創產業講述台灣在地故事。可見,故事只要說得動人,人們總會不自覺地聽下去,更能成為在地觀光最佳的養分。
CA85B25A-904A-4B7C-8A44-01BC3B43ACEB地方創生不只是單次旅行的提案,「SIDOLI RADIO小島裡」透過聲音記錄為探索地方特色開啟新的可能。

聲音作為記錄故事的載具
在後疫情時代,人們因重視安全社交距離,逐漸傾向深度文化自由行。而新一代的年輕旅行者,也藉由擅長數位工具與網際網路的特質,不斷地在旅行中創造生命的獨特經驗與價值。因此我思考著,能否將這些在時空中無法相遇的故事,透過聲音紀錄與創作,連結現在與過去,讓文化自己說話,藉由聆聽聲音穿越時空,讓旅人與看不見的歷史相遇,創造新的旅遊方式。

不論是在台北霞海城隍廟前「聽見」暗訪夜巡的繞境儀式,體驗信仰文化;在重現《桃花泣血記》電影放送車的廣告播放聲中,認識昔日大稻埕「第一劇場」的風光;或是透過採訪錄音,邀請美食作家細數慈聖宮前一攤攤的精彩料理,用聽覺感受在地美食的迷人滋味。這些因地方而生的「聲音」,都是一則則動人「故事」,促使我們打造了「SIDOLI RADIO小島裡」的嶄新平台,以大稻埕老屋改造的複合式展示場域,傳遞聲音如何記載台灣的記憶,也讓地方創生有了新的可能,亦可結合旅遊展現城市的豐富基底與價值。

從土地裡長出的發展永續
《禮記》中的「有土斯有財」常被誤解為買賣房地產衍生的財富與價值,其實原意是提醒必須重視德行,才能擁有財富。觀光旅行產業創造的價值,都是來自於旅行者對歷史文化的學習和自然環境的感動,而觀光推動者更應該扮演這片大地的守護者,讓地方創生不只能創造新興旅遊市場價值,更是創造生命與生活的永續發展模式。

如同將種子播撒於翻掘後鬆軟的泥土,需要透過時間慢慢地等待與耕耘,但只要守護土地原來的樣子,就能維護萬物生命的存在。台北身為首善之都,大量的人口與資源集中此地,若能重新看待隱身於硬體建設下的原生環境與文化記憶,便會是地方創生最佳的示範區域。
去背_修
文ー游智維
風尚旅行、蚯蚓文化總經理,近年積極與國內外商業品牌、地方縣市政府合作,整合跨領域資源共同推動城市行銷。2021 年與設計師方序中合作以聲音記錄故事為主的「SIDOLI RADIO 小島裡」,以創新的「聲音採集」模式帶動地方觀光。


文、圖ー游智維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