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從台北街頭一瞬轉場到文學(台北畫刊110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1-06-08

2717

1987年,解嚴之時,《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寫信給因政治因素長期滯美的作家聶華苓:「台北你好久沒有回來了。現在它和以前不同了,變得相當大,相當廣闊。」現在的台北當然又比三十多年前更大、更遼闊,它已經大到足以把各式各樣駁雜的事物,從最世俗的到最文學的,統統焊接在同一群人的生活裡了。

在廣告裡看見小說
在我教授小說創作課時,我一定會播放來當教材的一支影片,就是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一支廣告「台北,我的主場!世界,歡迎光臨」。

廣告的主軸,是一家老小打掃家裡、準備火鍋要待客。正當家庭成員工作到一半,畫面把他們的姿態,幻化成一項項競技運動。比如一開場,阿嬤在庭院裡掃落葉,掃把在空中畫一個半圓弧, 瞬間畫面一閃,阿嬤的身影便轉為高爾夫球員,把剩下的半弧接續走完;或在中段,媽媽在熱鍋前炒甩食材,煙氣蒸騰間,下落的食材一秒變成下落的桌球,兩名球員隔桌激鬥。不數回合,白色桌球觸網上飛,畫面又轉回廚房,正巧白色雞蛋往下一敲! 

從第一次看到起,我就覺得這是一支「很文學」,而且「文學得很有質感」的廣告。它先並列兩個無關範疇(做家事vs.競技運動),並且以兩者之間的相似點造成連結,成功從一者過渡到另一者,帶出「主場」這個既有「家」也有「運動」的複合概念,從形式到內容都很漂亮。這個手法,在小說創作裡稱之為「轉場」,這是現代小說很常用的小技巧,你可以在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看到,也可以在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裡看到。而在1980年代技藝精熟的台灣文學場域裡,也出現了黃凡〈賴索〉和張大春〈將軍碑〉這樣轉場轉出萬花筒的小說。

台北的文學特質
我不確定發想這支廣告的團隊有沒有想過,不過我確實覺得「轉場」是非常能夠代表台北市的文學特質。

138937835_227711385602144_1071388739956745353_n臺灣文學基地在日本時期原是文官宿舍,現已轉化爲台灣文學活動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圖/臺灣文學基地)

台北作為首都,數十年來文學資源得天獨厚,是全台灣最容易「走一走就撞到文學」的城市。比如上一秒還走在格局方正、充滿官署和學校的街區,一拐彎竟碰到「臺灣文學基地」,日式建築古意盎然;門外一百公尺不到,卻又有人聲鼎沸的水餃名店和開業超過半個世紀仍屹立不搖的「華僑大舞廳」。若從捷運古亭站出來,外面是城市動脈一般的繁盛大街,但從小路往內一探,竟是現代主義名家王文興住過的「紀州庵」;而現在經營這座文學基地的文訊雜誌社,本部竟然坐落在長榮海事博物館正下方,如果你要看那裡典藏多年、超過2,000種的作家手稿, 還得先經過幾艘巨大的模型船。另外像我的朋友陳茻,在善導寺附近開了「與點堂」這間教室,左右都是溫和的半老公寓,但這間充滿黃光的「現代私塾」,卻天天在講日本文學、台灣文學史、班雅明和英美分析哲學。

165026343_145963420790458_8320278205641136634_n與點堂規畫日本文學課,追索社會動盪、文化思潮翻騰的年代下,文字所承載的艱苦掙扎,作為現在的借鏡與啟發。

最世俗與最文學的景觀,都駁雜地坐落在台北街頭。我每每走過這些地方,都頗有魔幻之感:我剛剛不是還在台北市嗎?怎麼這一刻好像走進小說、走進散文、走進詩裡了?我們實在也不需要什麼剪輯軟體,只要循著巷道走過去,自然就是一場「轉場」之旅。小說家為何要轉場?因為轉場,是最能夠在有限篇幅裡,把大量駁雜元素焊接在一起的手法。它是整盆沙拉裡,貫串的那一味油醋醬。由是觀之,台北盆地又何嘗不是一盆族群與文化的大沙拉?這麼說來,以「轉場」來代表台北的文學感,正是萬分切題。那是都市文明才有的容量與緊湊,那是台北才能轉出的萬花筒。

 
img_04文ー朱宥勳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碩士,小說家、文化評論者及專欄作家,作品包含長、短篇小說以及散文等。目前除擔任小說創作課程講師、文學獎評審,近年也投入YouTube創作,參與Podcast節目錄製等,將生活時事融入文學剖析,讓文學更生活化。


圖ー臺灣文學基地、小惑星W.25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