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3-09-06
2241
街頭表演在台北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非制式表演場地讓演出更加自由,不僅展現了表演者的魅力,也柔化了都會生活的緊張與忙碌。
楊世豪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大環表演,將街邊廣場變成特技上演的舞台。
不只炫技 把舞台的想像留給觀眾
街頭表演和觀眾幾乎沒有距離,有時甚至連舞台都靠想像而來,小到隨機巧遇、大到在各類藝術節演出,舉凡人流交會點,都能成為創意上演的舞台。華山文創園區前的廣場是「大環藝術家」楊世豪經常演出的地方,單是表演前的壓腿熱身,就能吸引許多民眾和好奇路人圍觀,等到人群陸續聚集,下一步他會將手向上伸展,並在心中想著「天空可不可以借我一點能量。」楊世豪笑著表示,這個動作能讓整個人氣場變得不同。
順著這股氣場,也可緩和表演前的情緒,並聚集觀眾四處游移的目光,接著當雙腳踏到場上那一刻,表演就開始了。楊世豪說從組裝道具登場,就得讓觀眾好奇,眼前的表演者會帶來什麼有趣的東西,他表示對街頭藝人來說表演最難的是開頭,只要在這階段讓觀眾感興趣,連結就會成立。
楊世豪高中時就參與街頭演出,但當時台北市街頭藝人執照取得不易,他笑著說自己考了四次才拿到執照。楊世豪回憶,那時他經常巴著有照的街頭藝人搭檔練習,當時他的表演道具還不是大環,而是一般帽子,但他總覺得帽子小,在川流不息的街上很難吸引更多目光,於是他選擇暫時離開帽子,轉向練習大環。之後他以大環參與各地表演,並於2016 年拿下台灣國際街頭藝人大賽冠軍,隔年楊世豪在歐洲街頭表演大環的影片透過社群廣為流傳,力與美的優雅表演,讓他擄獲不少外國觀眾的關注。
在歐洲的表演經驗帶給楊世豪許多收穫。(攝影/趙曼玲)
創造連結 打動路人的關鍵祕訣
對楊世豪來說,街頭表演不單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創造與他人連結的魔幻時刻。從台灣一路表演到國外,而後又回到台灣,楊世豪觀察到台北商圈多且特色大不相同。例如華山常見文藝青年,也多闔家前來的民眾,停留時間較長;西門町年輕人、觀光客居多,流動快速;信義區則是上班族眾多,消費能力較高,而在這些地方,也常見外國街頭藝人熱情演出。
街頭演出形式五花八門,常見的包括歌唱、器樂、默劇、繪畫、魔術和馬戲等,其中最容易引發路人好奇的,當屬涵蓋特技和雜耍的馬戲。馬戲因使用的道具容易聚眾,深受民眾喜愛,特技項目為無法在空中拋接的技能;而可在空中拋接的,則被算在雜耍類。要如何在舉手投足間,讓流動路人停下觀看,進而願意打賞,需要街演文化積年累月的累積。
楊世豪也提到,在歐洲街頭表演時由於語言不通且觀眾多為觀光客,因此打賞多是1、2歐元,但在台北街頭演出,少了語言的隔閡,更容易打動觀眾,因此常常能收到百元紙鈔,有時報酬更超過在國外演出。楊世豪說台北民眾對街頭表演釋出的善意,讓外國表演者樂於在此演出,而在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也實質形塑台北友善街演的環境。
楊世豪分享成功的演出很大部分在於表演者是否能善用故事進行表演。他舉例在某次街頭表演即將結束時,他被一個小女孩打斷謝幕,當時小女孩指著大環問「它幾歲?」那個當下讓他意識到,也許是他的表演讓小女孩對大環有了擬人化的想像,之後他也學會更細緻地在表演中傳遞訊息給觀眾。以前他表演只聚焦肢體動作,如今他不再想著炫技,而是把大環當成說故事的道具。他表示有故事的演出,才能讓表演藝術發酵,營造出專屬的共鳴情境。
在街頭表演中,馬戲的走繩帶來十足的緊張感,相當受觀眾歡迎。(圖/邱条影室)
與人交流 重新觀看所處城市
街頭表演的特別之處,在於每次演出觀眾都是多變的,不論是路過停留或是在表演後互相分享感受,這些都是在劇場或實體舞台較難達成的。街頭表演能拉近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創造面對面的人際交流,這對一座城市來說是很珍貴的存在,也是街頭表演的魅力。
楊世豪提到,過去他曾應日本「大道藝世界盃」前主辦人甲賀雅章的邀請,到日本表演,當時他驚訝於日本民眾對街頭表演的支持態度,已經近乎社區巡演,那時甲賀先生說:「我們如何看待一個城市的藝術文化,就先看他們街頭表演的環境。」楊世豪贊同地表示,成熟的街頭演出環境,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
未來,楊世豪期盼街頭表演不只是單純在街頭定點表演,而是能融入城市地景,讓觀眾能用不同角度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街道與環境,體驗煥然一新的感受。
楊世豪認為,若表演者清楚想傳遞什麼故事,就能在表演中建立與人群的連結。
【文 南田、鄧心勝・攝影 李智為、趙曼玲・圖 邱条影室】
楊世豪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大環表演,將街邊廣場變成特技上演的舞台。
不只炫技 把舞台的想像留給觀眾
街頭表演和觀眾幾乎沒有距離,有時甚至連舞台都靠想像而來,小到隨機巧遇、大到在各類藝術節演出,舉凡人流交會點,都能成為創意上演的舞台。華山文創園區前的廣場是「大環藝術家」楊世豪經常演出的地方,單是表演前的壓腿熱身,就能吸引許多民眾和好奇路人圍觀,等到人群陸續聚集,下一步他會將手向上伸展,並在心中想著「天空可不可以借我一點能量。」楊世豪笑著表示,這個動作能讓整個人氣場變得不同。
順著這股氣場,也可緩和表演前的情緒,並聚集觀眾四處游移的目光,接著當雙腳踏到場上那一刻,表演就開始了。楊世豪說從組裝道具登場,就得讓觀眾好奇,眼前的表演者會帶來什麼有趣的東西,他表示對街頭藝人來說表演最難的是開頭,只要在這階段讓觀眾感興趣,連結就會成立。
楊世豪高中時就參與街頭演出,但當時台北市街頭藝人執照取得不易,他笑著說自己考了四次才拿到執照。楊世豪回憶,那時他經常巴著有照的街頭藝人搭檔練習,當時他的表演道具還不是大環,而是一般帽子,但他總覺得帽子小,在川流不息的街上很難吸引更多目光,於是他選擇暫時離開帽子,轉向練習大環。之後他以大環參與各地表演,並於2016 年拿下台灣國際街頭藝人大賽冠軍,隔年楊世豪在歐洲街頭表演大環的影片透過社群廣為流傳,力與美的優雅表演,讓他擄獲不少外國觀眾的關注。
在歐洲的表演經驗帶給楊世豪許多收穫。(攝影/趙曼玲)
創造連結 打動路人的關鍵祕訣
對楊世豪來說,街頭表演不單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創造與他人連結的魔幻時刻。從台灣一路表演到國外,而後又回到台灣,楊世豪觀察到台北商圈多且特色大不相同。例如華山常見文藝青年,也多闔家前來的民眾,停留時間較長;西門町年輕人、觀光客居多,流動快速;信義區則是上班族眾多,消費能力較高,而在這些地方,也常見外國街頭藝人熱情演出。
街頭演出形式五花八門,常見的包括歌唱、器樂、默劇、繪畫、魔術和馬戲等,其中最容易引發路人好奇的,當屬涵蓋特技和雜耍的馬戲。馬戲因使用的道具容易聚眾,深受民眾喜愛,特技項目為無法在空中拋接的技能;而可在空中拋接的,則被算在雜耍類。要如何在舉手投足間,讓流動路人停下觀看,進而願意打賞,需要街演文化積年累月的累積。
楊世豪也提到,在歐洲街頭表演時由於語言不通且觀眾多為觀光客,因此打賞多是1、2歐元,但在台北街頭演出,少了語言的隔閡,更容易打動觀眾,因此常常能收到百元紙鈔,有時報酬更超過在國外演出。楊世豪說台北民眾對街頭表演釋出的善意,讓外國表演者樂於在此演出,而在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也實質形塑台北友善街演的環境。
楊世豪分享成功的演出很大部分在於表演者是否能善用故事進行表演。他舉例在某次街頭表演即將結束時,他被一個小女孩打斷謝幕,當時小女孩指著大環問「它幾歲?」那個當下讓他意識到,也許是他的表演讓小女孩對大環有了擬人化的想像,之後他也學會更細緻地在表演中傳遞訊息給觀眾。以前他表演只聚焦肢體動作,如今他不再想著炫技,而是把大環當成說故事的道具。他表示有故事的演出,才能讓表演藝術發酵,營造出專屬的共鳴情境。
在街頭表演中,馬戲的走繩帶來十足的緊張感,相當受觀眾歡迎。(圖/邱条影室)
與人交流 重新觀看所處城市
街頭表演的特別之處,在於每次演出觀眾都是多變的,不論是路過停留或是在表演後互相分享感受,這些都是在劇場或實體舞台較難達成的。街頭表演能拉近表演者與觀眾的距離,創造面對面的人際交流,這對一座城市來說是很珍貴的存在,也是街頭表演的魅力。
楊世豪提到,過去他曾應日本「大道藝世界盃」前主辦人甲賀雅章的邀請,到日本表演,當時他驚訝於日本民眾對街頭表演的支持態度,已經近乎社區巡演,那時甲賀先生說:「我們如何看待一個城市的藝術文化,就先看他們街頭表演的環境。」楊世豪贊同地表示,成熟的街頭演出環境,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
未來,楊世豪期盼街頭表演不只是單純在街頭定點表演,而是能融入城市地景,讓觀眾能用不同角度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街道與環境,體驗煥然一新的感受。
楊世豪認為,若表演者清楚想傳遞什麼故事,就能在表演中建立與人群的連結。
【文 南田、鄧心勝・攝影 李智為、趙曼玲・圖 邱条影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