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4-07-08
456
台北市資訊局局長趙式隆分享,台北市提出以人工智慧驅動城市的政策,打造安全、便利且充滿創新活力的未來之都。
台北市在「2024全球智慧城市指數調查報告」(IMD Smart City Index 2024)再創佳績,位列全球第16名、亞洲第5名,獲得國際肯定。台北市資訊局局長趙式隆分享台北市如何以智慧科技推動政策和服務,讓市民對智慧生活更有感。
雙管齊下 基礎設施與科技服務並行
隨著物聯網運作和人工智慧科技日趨進步,智慧城市指數(Smart City Index, SCI)躍升為衡量全球城市發展的新指標,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即連續六年調查全球智慧城市的科技、經濟與人本面向並發表報告。
趙式隆表示,智慧城市是隨著時間波動的概念,觀察最新的SCI評比架構,主要分成「基礎設施」和「科技服務」兩大構面,下分五個關鍵領域:健康與安全、交通運輸、城市活動、工作與教育機會、政府治理。他進一步說明,2024年全球智慧城市指數調查報告涵蓋全球142座城市,調查內容包括交通是否壅塞、免費公共Wi-Fi的服務品質是否改善、外國訪客使用的便利性,以及當前的網速和可靠性能否滿足市民上網需求等問題。
趙式隆指出,台北市的各項表現普遍受到市民肯定,特別是衛生設施、環保回收服務、醫療資源等基礎設施,科技服務方面的預約掛號功能、藝文活動線上購票也備受肯定。這些條件所構成的優勢,使台北市變得更加高效、環保,並具有更強的社會包容性,提升對市民與企業的吸引力。
產官學攜手 打造國際矚目智慧城市趙式隆點出,今年台北市SCI排名之所以大幅進展,關鍵之一便是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積極與國際媒體和專業研究社群建立連結,讓台北市的智慧城市成果被國際看見。
以今年6月由台北市政府與國立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的「第25屆數位政府研究國際研討會」為例,研討會期間北市府主持「AI驅動智慧城市」論壇,邀集產官學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如何以人工智慧提升市政服務效率,並找出淨零碳排的環保解方,藉由全球性的研討會及專業知識論壇,與國際交流智慧城市的豐碩成果。
偕同創新 整合各局處專業需求
為了更順利推動讓市民有感的智慧城市政策,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也扮演協調整合的關鍵角色。趙式隆分享,市府各局處擁有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專案辦公室則專精科技知識。「我們換一個做法,讓各局處提出他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希望用什麼科技解決,再請外部的專家委員來審查。」趙式隆說明,審查主要評估三件事:科技技術是否到位、與現行法規有無衝突,也不能漏掉倫理層面的審查。
審查通過後便進入政府採購階段。趙式隆舉智慧電桿為例,如果一次要採購幾萬根,對於技術、法規或倫理只要有臺北大數據中心設置「臺北城市儀表板」,是市府施政決策的助力。一點疑慮就不容易執行。「我們可以先嘗試從零到一的概念階段,採購三、五根來試試看民間提供的解決方案跟局處期待的成果是否符合,再評估是否繼續推行。」
臺北大數據中心設置「臺北城市儀表板」,是市府施政決策的助力。
深入生活 市民有感的智慧措施
近來人工智慧的效能出現跳躍式進展,新的應用成為各界討論熱點,這股趨勢跟台北市市政的走向不謀而合。在諸多智慧城市措施中,台北市教育局的「臺北酷課雲」表現有目共睹。最新版中加入AI智慧學習助理功能,一旦有疑問,學生就能在平台上直接發問,讓AI助理爬梳酷課雲上的官方影音資料,精準回答提問。
「台北通」App則是整合城市服務的單一窗口,能預約疫苗施打與反映治安、食品衛生、交通安全等各項問題。App中的「市民儀表板」,資料來自臺北大數據中心,以視覺化方式呈現生活中的數據資料,包括醫療福利、民生經濟到勞動就業等,讓使用者能獲得所需資訊,生活更便利。
趙式隆說明,相對於為民眾開發的市民儀表板,大數據中心另建有「臺北城市儀表板」,在施政決策上成為助力。他以都市更新為例,在城市儀表板上疊加台北市平均屋齡、火災風險地點和都更預定地三項圖層,即能憑視覺化直觀判斷需優先規畫都更的地段。
因應時代變化,市民的需求也隨之轉變,台北市從市民的需求出發,透過人工智慧提升城市服務及建設,以期解決更多市政難題,為市民創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品質。
今年台北市政府舉辦的智慧城市展,展現台北市邁向未來之都的願景。(圖/台北市資訊局)「台北通」App的「市民儀表板」彙整政府開放資料供民眾應用。
【文・楊芩雯 攝影・王漢順 圖・台北市資訊局】
台北市在「2024全球智慧城市指數調查報告」(IMD Smart City Index 2024)再創佳績,位列全球第16名、亞洲第5名,獲得國際肯定。台北市資訊局局長趙式隆分享台北市如何以智慧科技推動政策和服務,讓市民對智慧生活更有感。
雙管齊下 基礎設施與科技服務並行
隨著物聯網運作和人工智慧科技日趨進步,智慧城市指數(Smart City Index, SCI)躍升為衡量全球城市發展的新指標,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即連續六年調查全球智慧城市的科技、經濟與人本面向並發表報告。
趙式隆表示,智慧城市是隨著時間波動的概念,觀察最新的SCI評比架構,主要分成「基礎設施」和「科技服務」兩大構面,下分五個關鍵領域:健康與安全、交通運輸、城市活動、工作與教育機會、政府治理。他進一步說明,2024年全球智慧城市指數調查報告涵蓋全球142座城市,調查內容包括交通是否壅塞、免費公共Wi-Fi的服務品質是否改善、外國訪客使用的便利性,以及當前的網速和可靠性能否滿足市民上網需求等問題。
趙式隆指出,台北市的各項表現普遍受到市民肯定,特別是衛生設施、環保回收服務、醫療資源等基礎設施,科技服務方面的預約掛號功能、藝文活動線上購票也備受肯定。這些條件所構成的優勢,使台北市變得更加高效、環保,並具有更強的社會包容性,提升對市民與企業的吸引力。
產官學攜手 打造國際矚目智慧城市趙式隆點出,今年台北市SCI排名之所以大幅進展,關鍵之一便是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積極與國際媒體和專業研究社群建立連結,讓台北市的智慧城市成果被國際看見。
以今年6月由台北市政府與國立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的「第25屆數位政府研究國際研討會」為例,研討會期間北市府主持「AI驅動智慧城市」論壇,邀集產官學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如何以人工智慧提升市政服務效率,並找出淨零碳排的環保解方,藉由全球性的研討會及專業知識論壇,與國際交流智慧城市的豐碩成果。
偕同創新 整合各局處專業需求
為了更順利推動讓市民有感的智慧城市政策,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也扮演協調整合的關鍵角色。趙式隆分享,市府各局處擁有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專案辦公室則專精科技知識。「我們換一個做法,讓各局處提出他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希望用什麼科技解決,再請外部的專家委員來審查。」趙式隆說明,審查主要評估三件事:科技技術是否到位、與現行法規有無衝突,也不能漏掉倫理層面的審查。
審查通過後便進入政府採購階段。趙式隆舉智慧電桿為例,如果一次要採購幾萬根,對於技術、法規或倫理只要有臺北大數據中心設置「臺北城市儀表板」,是市府施政決策的助力。一點疑慮就不容易執行。「我們可以先嘗試從零到一的概念階段,採購三、五根來試試看民間提供的解決方案跟局處期待的成果是否符合,再評估是否繼續推行。」
臺北大數據中心設置「臺北城市儀表板」,是市府施政決策的助力。
深入生活 市民有感的智慧措施
近來人工智慧的效能出現跳躍式進展,新的應用成為各界討論熱點,這股趨勢跟台北市市政的走向不謀而合。在諸多智慧城市措施中,台北市教育局的「臺北酷課雲」表現有目共睹。最新版中加入AI智慧學習助理功能,一旦有疑問,學生就能在平台上直接發問,讓AI助理爬梳酷課雲上的官方影音資料,精準回答提問。
「台北通」App則是整合城市服務的單一窗口,能預約疫苗施打與反映治安、食品衛生、交通安全等各項問題。App中的「市民儀表板」,資料來自臺北大數據中心,以視覺化方式呈現生活中的數據資料,包括醫療福利、民生經濟到勞動就業等,讓使用者能獲得所需資訊,生活更便利。
趙式隆說明,相對於為民眾開發的市民儀表板,大數據中心另建有「臺北城市儀表板」,在施政決策上成為助力。他以都市更新為例,在城市儀表板上疊加台北市平均屋齡、火災風險地點和都更預定地三項圖層,即能憑視覺化直觀判斷需優先規畫都更的地段。
因應時代變化,市民的需求也隨之轉變,台北市從市民的需求出發,透過人工智慧提升城市服務及建設,以期解決更多市政難題,為市民創造美好的城市生活品質。
今年台北市政府舉辦的智慧城市展,展現台北市邁向未來之都的願景。(圖/台北市資訊局)「台北通」App的「市民儀表板」彙整政府開放資料供民眾應用。
【文・楊芩雯 攝影・王漢順 圖・台北市資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