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3月第578期—台北捷運20歲/處處有歷史和故事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03-15

3966

G3-3_1041019敦化南路欒樹_潘俊霖攝 (12.jpg
▲20歲的台北捷運很年輕,並擁有獨一無二的特色與深度。(潘俊霖攝)
 
在全球捷運領域裡,今年3月過20歲生日的台北捷運,當然是個後生晚輩。相較於舉世第一座捷運城市歐洲倫敦在1863年啟用第1條「都會區地下鐵路」(Metropolitan Underground Railway)、1868年通車的北美洲「紐約城市捷運」(New York City Subway)、1913年的南美洲「布宜諾斯艾利斯地下鐵路」(Subterraneo de Buenos Aires),或者亞洲第1條捷運1927年「東京の地下鉄」,乃至於北非在1987年第1條路線營運的「開羅捷運」(Metro Anfaq al-Qahirah),我們的捷運論資排序第124位,環顧世界重要城市,還真再年輕不過了。
 
SB2160038.jpg
▲比對歐美使用經驗,台北捷運持續充滿人氣與活力。(許斌攝)
 
年輕的台北捷運 具深度與特色
年輕是事實,不過年輕依然可以有特色,有深度,有獨一無二動人的力量,只要我們願意發掘。
 
譬如對比歐美使用經驗,台北捷運是罕見持續充滿人氣與活力的大眾運輸系統,固然仍有交通尖峰與離峰之別,但差別卻沒有那些「先進」城市那麼誇張。追根究柢,這是因為台北在日據時代大致底定的規劃藍圖中,雖然引進歐美的都市計畫分區概念,但一來日本人向來對於住商混合有一定的容忍度,「分區」界線並不嚴厲,有時候甚至默許為之;另一方面,台灣都市管理上一直都有「就地合法」的通情慣例,長時間累積成像是夜市、夜店這類有一點越線的城市活動地點;這些,在過去一直是台北被詬病的城市發展「問題」。但是到了21世紀,新時代的新觀點提醒我們睜開眼睛,意識到原來「雜食」與「混血」對城市是健康的,一座從早到晚都有人從事不同活動的城市,一個從早到晚都有人因為各種目的而積極搭乘的捷運路網,不但坪效高,成本低,更充滿了蓬勃生機。
 
捷運沿線依山傍水 景致優美
蓬勃生機也來自地理:台北不但幅員適中,而且依山傍水,尤其在捷運路網開通之後,想要遠離塵囂親近大自然,到河堤、到海邊、到山上,最遠也不過45分鐘的捷運。陷在每日通勤車陣泥沼之中的其他先進城市市民,一定無法想像,只要台北市民願意,下班之後,跳上捷運,四分之三小時後,居然就可以從高點迎風俯瞰我們的城市,並且放聲朗誦鄭愁予的感嘆詩句:
 
G1-5-A_SB_大安森林公園.jpg
▲台北捷運周邊的人文與美景值得探訪。(圖為大安森林公園,許斌攝)

台北城在她的盆中沐浴餘溫
(那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浪人的浴盆啊)
霓虹如浴後的慵懶在夜空浮出
而七星依次扣上這夜的左衽
啊,此刻,鴉群弄亂眺遠人的視線
錯將幢幢華夏當是亂披風的山水
 
其實,從台北捷運的車窗望出去,便自有無可取代的獨特風景。我私心偏愛的是淡水線,從台北車站出發往北走,經過4站的地下路段,過了民權東路就迅速升起成高架段,欣賞圓山、劍潭、芝山、北投、關渡的山光水色,到了紅樹林,接近出海口了,高架段漸變成地面段,直到終點淡水。一路高低、光線、視野、景致與心情等變化非常戲劇性,就像變動不居的城市人生。
 
台北捷運處處有故事
如果仔細咀嚼,台北捷運可以帶進我們生活中的,除了山水地理,還有人文歷史。日本畫家鄉原古統(1887-1965)在1920至1925年期間,曾以膠彩細膩描繪台北重要風土名勝,勾勒出包括新店溪碧潭、淡水河、觀音山、明治橋、植物園、新公園、水源地、龍山寺、總督府等「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現在我們不但可以搭乘捷運重溫舊夢,還可以再加上北投溫泉、木柵動物園、台大校園、大安森林公園、中正紀念堂、大稻埕、小碧潭、大湖公園……新舊景點。也因此,台北捷運週間與週末一樣熱鬧,也許氣氛不同,但絕沒有許多城市捷運週間擁擠、週末冷清的高度反差。
 
G1-5_大湖公園_潘俊霖拍攝.jpg
▲搭乘捷運即能一覽大湖公園的山光水色。(潘俊霖攝)
 
若想深究,捷運台北車站站前地下街有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值得駐足欣賞:1993年底,南港線工程發現完成於清光緒10年(1884年)的台北府城建築遺跡,當時決策不作原地保留,而改以櫥窗展示方式就「府城春秋、城樓探源、再現風華、城牆乾坤」4個主題,呈現展示台北古城牆文物,並運用城牆材料邀請藝術家創作統稱為「麗正崇熙‧承恩景福」的公共藝術――在這裡,思古幽情既有所本,想像力更因此有了起點。
 
G1-7_SB.jpg
▲「麗正崇熙‧承恩景福」公共藝術值得駐足欣賞。(許斌攝)
 
在我來看,台北捷運處處有歷史、有記憶,有耐人尋味的故事。舉例而言,淡水線「唭哩岸」站,站名源自於台灣原住民巴賽族ki-zing-an諧音舊名,此一地名曾在荷治時期被採用,卻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改為「立農」與「吉利」現名,唭哩岸復原古名,竟有溫柔平反美意。
與之相對應的是新莊線「先嗇宮」站。這一站附近是興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主祀神農大帝的古老寺廟,原名「五谷王廟」(「谷」通「穀」,取神農嘗百草、辨五榖之意),日據時更名為文謅謅的「先嗇宮」,但當地人始終稱呼「五谷王廟」,不但公車站名如此,「五谷王」亦是目前地名。捷運站名這般改法,據說是尊重仕紳耆老建議,似乎有值得琢磨的深意。
還有江子翠、六張犁、葫洲、蘆洲,等等,等等。這是台北捷運的特色,也是台北的歷史,台灣的歷史。
 
G1-8.jpg
▲台北捷運處處有歷史、有故事,唭哩岸站即為其一。(許斌攝)
 
今年3月過20歲生日的台北捷運很年輕,搆不著第一,卻頗有歷史感,也有著因為人文地理所形塑許多唯一,這些、那些的「唯一」,就是值得我們珍惜擁抱的獨特之美。

 
文/楊子葆(曾任台北捷運公司顧問、台北捷運初勘委員,現任中華航空公司副總經理)
攝影/許斌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