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5年11月第586期—臺北市民何時有乾淨的水道水?重繪臺北水源地唧筒室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6-11-14

5463

台北畫刊105年11月第586期—臺北市民何時有乾淨的水道水?重繪臺北水源地唧筒室

1907年的10月4日在《臺灣日日新報》二版上出現了高橋辰次郎關於臺北水道所寫的一篇文章,提到臺北水道唧筒室採取特殊的設計,是因為它將新店溪的溪水吸入唧筒井內的第一道關卡,等同於入口意象。為了取得市民的信任,安心飲用水道水,世界各國都特意將唧筒室設計得較為美觀,一般人會認為從美麗的建築流出來的水是比較清潔的。

 

現在所謂的「自來水」,日治時期分「上水道」和「下水道」兩大系統,上水道供應清潔的用水,台灣話叫 「水道水」,下水道系統是為地下排水用。

 

臺灣本為瘴癘之地,1895年日本政府登陸臺灣展開占領的戰爭,日軍戰死者僅154人,而因疾病死亡者達4,000人,另27,000人送返日本就醫,飲水衛生問題嚴重威脅統治者的健康。總督府為了改善環境衛生,防止傳染病,於是推動水道計畫,1907年(明治40年)在總督府土木局內設置了臨時水道課,由土木課長高橋辰次郎兼任臨時水道課課長,這個單位職掌的就是水道工事的規畫及推行,並且先從基隆、淡水和臺北開始。

 

唧筒室與其前方的庭園設計為當時的總督府技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由請負業的澤井組負責興建,運用希臘、羅馬柱式巧妙地排列成扇面造型,兩側入口衛塔立面以三角楣、尖帽、愛奧尼克雙柱式所構成,穹窿頂在材料上則為鋼筋混凝土,屋架為鋼骨造,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工法,最後連沉澱池也依循同樣的方式建造。

 

唧筒室將溪水汲取進唧筒後,再送水到沉澱池中自然流下,經由兩條內徑20吋鐵管輸水至池內,沉澱之後再送至過濾池,然後運往山上的淨水池,工程至為精密。1907年4月,臺北水道動工,在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通車典禮期間,已先供水總督官邸和火車站前的臺灣鐵道旅館。1909年臺北市民開始有了一般給水;同年3月25日公布「臺北水道給水規則」,7月全部竣工,且除了提供乾淨的飲水外,還於市區城廓的四周利用水道管線設置消防栓,連城市防火的設施都考量到了。

 

臺灣水道建成之艱辛

臺灣水道水之父為威廉‧巴爾頓(W. K. BurTon,1856~1899),他是蘇格蘭人,原是內務省的技師。1896年由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後藤新平兼任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6月後藤隨第二任總督桂太郎來臺,就邀巴爾頓來臺,當時隨行者還有日後對臺灣水道水擘畫與執行居功厥偉的助手濱野彌四郎。

 

濱野接續巴爾頓未竟事業,歷經長達10年的調查規畫工作,最後建議在公館觀音山腳下的新店溪畔建取水口,汲取原水,並於觀音山麓設淨水場,再將處理過之淨水,用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的配水池,經重力方式緩緩流下,供應臺北住戶的日常用水需求。

 

巴爾頓後來因為勘察水源罹患瘧疾,竟一發不可收拾,急急就近到日本治療,只是病情急轉直下已成「惡性肝臟膿腫」,最終病死於「東大附屬醫院」,他生前只完成基隆水道設計案,構想最後幸由得力助手濱野彌四郎賡續遺志完成。

 

「臺北水源地唧筒室」原為國定三級古蹟,2002年2月5日公告更名,並且將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渾水抽水站一併納入古蹟主體範圍,統稱自來水博物館。台北畫刊105年11月第586期—臺北市民何時有乾淨的水道水?重繪臺北水源地唧筒室

文‧圖‧攝影/魚夫(弘光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