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寻找历史座标 开启时代的建筑之最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4-07-05

1

P10-13 建筑-11919年落成的总统府为华丽气派的辰野式风格代表。

城市里遍布的新旧建筑有如历史参照座标,让人寻见台北建城140年来的发展轨迹。实践大学建筑设计学系副教授李清志分享自身的城市建筑观察,引领读者走进时代更迭下台北百年摩登建筑,一窥台北建城以来的城市发展史。


见证台北起点的建筑座标

若要以建筑回望台北城的发展,李清志将起点定於台北府城的城门建筑「北门」。这座城门过去是人们往来大稻埕与台北城的必经之地,清代官员搭船上岸後也会由此进入城内,因此北门自清代起便是重要地标。

在现今留存的清代城门中,仅有北门维持城门原貌,城楼上层封闭如碉堡,并设有两方一圆窗洞,下方则有一道圆拱门,李清志便形容北门外观有如长了眼、鼻、口的「台北的脸」,而这张历史面容也见证1895年日军入城,台湾自此进入日本时代。

迈入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日本时代初期,日本人即推动都市改造计画,及至1911年台北发生严重水灾,台湾总督府除了顺势拆除老旧街屋,更大举筑造带有西洋古典风格的华美建筑,有意将台北打造成如东方巴黎般的城市。

当时来台的日籍建筑师将日本明治维新後习得的西方建筑知识、技术运用於台湾。李清志指出,有别於欧洲古典建筑以石造为主,台湾及日本因地制宜改以红砖取代石材,「这类建筑又称『辰野式建筑』,即在红砖建筑立面加上白色横条装饰,建造华丽的古典建筑样式。」同样落成於1910年代、风格相似的「台湾总督府」(今总统府)与日本东京车站正可作为对照,「专卖局」(今台湾菸酒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幸町教会」(今济南教会)及「台北州厅厅舍」(今监察院)也同属此类。

此外李清志认为,「台湾总督府博物馆」(今国立台湾博物馆)也是重要地标之一,不但象徵城市文明的再进化,也显示日本人的都市规画构想。当时博物馆与台北火车站形成笔直轴线遥相对望,而博物馆所在的「新公园」(今228和平公园)则是台湾第一座现代化都市公园。博物馆、新公园及火车站等地标的串联,几乎可媲美欧洲现代城市的建设规画。
承载时代变换的建筑空间

除了官厅建筑,日本人也在台建造不少神社,李清志认为以1928年落成的「建功神社」最为特别。神社建筑外观混融和、洋、汉风格,加上如拜占庭建筑般的圆顶设计,与传统神社大相迳庭,显见当时日本西化已臻成熟,建筑师想进一步突破传统的企图心。战後国民政府在此兴建「南海学园」,在神社外观增添黄瓦、红柱及官帽般的攒尖式屋顶,即今日的「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李清志说,神社外观虽改变,但内部空间构造仍维持原样,而穹顶上的青天白日图案,正反映不同意识形态的转变。

1936年落成的「台北公会堂」(今台北市中山堂),则是台湾现代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公民空间。李清志分享,日本人学习罗马政府在各城市建造公会堂,作为市民集会的场所,而台北公会堂的规模居全台之冠,建筑前方更仿效欧洲城市规画广场。战後此处改称「中山堂」,至1987年国家音乐厅成立前,一直是台北最重要的音乐表演场馆。此外,台北公会堂在台湾史上也有重要意义,1945年日本战败,此处即作为举行受降仪式的地点,见证不同时代政治权力的变换。


战後的中式仿古与现代思考

战後由国民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以「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为主要样式,反映1950年代以降「复兴中华文化」的时代背景,有着歇山顶、金瓦朱柱及雕梁画栋的「圆山大饭店」即为代表。

李清志提及,在一片仿古风格中,建筑师修泽兰与王大闳的作品显得别具一格。像是修泽兰於1960年代设计的景美女中行政大楼及图书馆,其有如艺术雕塑般的弧形墙及花瓣屋顶造型,即展现了异於仿古的前卫手法。

1972年落成的「国父纪念馆」,则出自留学美国、受西方现代建筑训练的王大闳之手,「这栋建筑的出色之处,在於建筑师能因应时代变化,运用新的材料及构造方式,呈现带有中式氛围的现代建筑。」李清志指出,飞翘如翼、呈流线型的巨大屋顶,以及转化自传统宫殿形式的斩石子圆柱等,皆展现王大闳对现代建筑的成熟思考。

解严後逐步迎来建筑自由

台湾解严後逐步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及生活条件,提供各形各色建筑生长的沃壤。2004年落成的「台北101」,已成为城市重要意象及国际地标,也标注了台北由西向东发展的进程。李清志指出,近几年也有越来越多国外建筑师在台北设计各类型的建筑空间,其中最具指标性的公共建筑便是2021年落成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这栋造型前卫的建筑物举世瞩目,也呼应台北走向更加自由多元的时代。

不同时代的建筑,可作为一座城市历史记忆的参照。透过有如历史座标的新旧建筑,不但可认识台北各时代的样貌,也能看见它百年来持续进步的轨迹。

【文・游如伶 摄影・翁睿坤、李清志、小南】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