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迈向保育之路 回顾百年动物园(台北画刊113年5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4-05-10

2082

台北市立动物园将於今年10 月迈入建园110 周年,动物园的定位也从早期展示珍奇野生动物及观看动物表演的空间,转变成动物保育、研究及教育的场域,并成为台湾重要的动物救伤基地。台北市立动物园园长谌亦聪从动物园的转变谈起,分享动物园的当代意义及发展方向。

P06-09 保育之路-1@台北市立动物园台北市立动物园加入马来虎保育计画,今年初自法国引入雌性马来虎「Shima」。(摄影/詹德川)

与世界携手延续濒危物种

台北市立动物园1914年於圆山成立,当时为大众游憩的场所,直到二战末期全岛进入战争状态而沉寂数年。自战後重建至1978年,动物园藉由动物表演吸引观光人潮,仍带有娱乐游憩性质,但从1986年迁至木栅後,重新调整定位,除了仍是承载游客欢乐回忆的场域,也逐步朝保育、研究及教育方向发展。

迈入1990年代後,台北市立动物园陆续加入「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东南亚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及「欧洲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展开国际保育交流。谌亦聪指出,透过与这些国际组织互动,园方参与国际动物园之间的物种调度及保育繁殖,建立濒危物种的域外族群。

「许多动物因栖地消失,面临绝种危机,所以必须发展出原始栖地外的域外族群,达到延续物种的目的,这也是动物园的重要任务。」谌亦聪表示,建园110年之际,园方更加积极拓展濒危物种域外族群保育,今年便从法国动物园引进马来虎,成为全球马来虎域外保育计画的一分子,而园内的马来貘及小猫熊等,也陆续前往日本繁衍後代,与世界各国一同翻转物种濒危趋势,是台北市立动物园当前的重要发展方向。

野生动物救伤的最强後援

台北市立动物园发展方向的重要转捩点,可追溯至1996年成立「野生动物收容中心」,自此开始协助动物救伤收容,举凡非法走私或涉及动物福祉问题而被查缉没入的动物、遭路杀或游荡犬猫攻击的野生动物,都会送到收容中心医治。谌亦聪说明,动物园因救伤经验所发展出的科学实力十分重要,有助於获得国际认可,进而参与国际间的物种调度及保育计画。

而2006年成立的「保育研究中心」,则负责动物的保育、研究及繁殖,同时发展生殖医学技术,运用生殖科学技术让大猫熊「圆圆」产下後代便是一例。谌亦聪表示,野生动物收容中心与保育研究中心的设置,也确立动物园作为野生动物保育基地的定位。

P06-09 保育之路-2台北市立动物园园长谌亦聪分享,110周年园庆以最能代表动物园保育成果的穿山甲作为主视觉标志。(摄影/李智为)

营造生态多样的动物宜居环境

因应动物园的保育定位,台北市立动物园近年持续改善园内空间,并按照动物的习性与需求,营造更适合牠们居住的多样化环境。

谌亦聪指出,2019年落成的热带雨林馆(穿山甲馆),即改变传统圈养及展示动物的方式,打造仿大自然生态系的场馆,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虫类及鱼类混群生活。游客在步道上绕行时,可近距离观看在热带乔木间跳跃的棉头绢猴、飞翔的栗喉蜂虎及悠游水池的象鱼等;园方也与「辜严倬云植物保种中心」合作,将超过两百种植物引进展馆,其中不乏在野外濒临灭绝的台湾卷瓣兰等珍贵植物。

此外,谌亦聪也透露,规画中的「台湾动物区」同样以展示生态系的概念来打造,将让游客在步道上行走时,逐步体验台湾的水域、浅山及高山的自然环境特色,并在其中看见水獭、梅花鹿及台湾黑熊等动物。

110周年园庆期盼野性再现

台北市立动物园自1990年代积极展开保育之路,迄今已累积丰厚成果,今年即以「Devoting to Rewilding」作为园庆主轴,其概念来自「国际自然保育联盟」发起的「翻转物种濒危趋势」(Reverse the Red),点出动物园的重要价值便是透过保育行动让濒危物种重返野外。

园方从园区的三百多种动物中挑选出13种保育物种,包含台北赤蛙、穿山甲、石虎、欧亚水獭、台湾黑熊等本土野生动物,以及马来貘、马来虎、亚洲象、小猫熊、罗地岛蛇颈龟等亚洲区保育物种,与金刚猩猩、越南鹇、无尾熊等国际保育交流物种;除了与游客分享这些动物的故事,也延伸出一整年的活动规画。

例如将於5月17日试营运的「濒危故事馆」即透过举办特展,传达生命教育及动物园的价值;另配合6月2日世界环境日,在园区举办萤火虫之夜,带领民众观察园内生态。此外,动物园将与木栅猫空地区在地单位合作,结合艺术、宗教及自然生态等元素,共同推动「里山川」文化公共艺术计画。

P06-09 保育之路-3@台北市立动物园台北市立动物园与国际合作推动马来貘的域外族群保育。
P06-09 保育之路-4@台北市立动物园来自日本的小猫熊「未来」於今年结束检疫,正式加入台北市立动物园小猫熊大家庭。

转化喜爱之情为保育力量

谌亦聪分享,动物园的每一物种都有其重要性,其中受到大众瞩目并带动观光人潮的,便是1999年从澳洲库伦宾野生动物保护区引进的无尾熊「派翠克」与「哈雷」,该年创下500万人次参观纪录,其後如国王企鹅及黑脚企鹅、大猫熊「团团」与「圆圆」,也吸引无数大小朋友一睹风采,是许多台湾人共同的回忆。而本土物种如亚洲云豹、亚洲黑熊及石虎等,也都受到不少动物园粉丝喜爱。

无论是人气动物的粉丝,或是参观动物园的游客,都是动物园保育之路上的夥伴,不妨将对动物的喜爱化为支持的力量,展开「Devoting to Rewilding」的第一步。

【文・游如伶 摄影・詹德川、李智为  图・台北市立动物园】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