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文化人眼中的在地台北与移居台北」——小日子刘冠吟 X 富锦树吴羽杰 (台北画刊108年3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3-17

5508

台北,是在地人抓牢的根,也是移居者曾经遥望的远方。不同的人们一起生活在这城市里,喜欢或困扰;清晰或尚未搞懂,透过对话就能看见彼此眼中的台北。台南北上定居的吴羽杰(Jay)和在地人刘冠吟,代表着不同背景和领域的文化人,他们天南地北,聊台北的族群融合、聊天气和地理、聊美感和文艺、聊未来和教育。

台北地道口味:混搭的美好滋味
「我觉得很像大同电锅,生活在这里的不同的人,好像都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问起台北如何以生活物件比喻,富锦树集团创办人Jay像是接杀了一颗差点成为全垒打的高飞球一般,游刃有余地笑着说。

「台北算是种族单一性满高的,但其实也纳入了很多不同的文化,客家、原住民……像我太太算是日本来的新住民。你不觉得大同电锅不论是什麽食材组合、怎麽料理都无违和感吗?」能蒸、能炊、能熬,无论如何混搭不同的元素,似乎总能成功做出或创新、或温醇的美味料理。端看时间长短来决定口感,久一点就变得柔软;短一些便保持乾脆。那是他眼中的台北,「也像是富锦街和富锦树。」

而这样热热闹闹的包容力,正和《小日子》社长刘冠吟口中的台北不谋而合。从小在永康街长大的刘冠吟说:「台北是世界上少见高度住商融合却不会太吵的城市。」又或者说这里虽然外国人口密度不高,却一点都不排外。也就是这样恰到好处的混搭和热情,调和成那锅名为台北的好滋味。

至於,那是怎样的特别口味,具体来说大概就像她在高中时期,学校附近早餐店里同学点的特餐,「她很喜欢吃巧克力厚片吐司夹煎蛋,看似甜咸不搭的组合,但阿姨都会面不改色地做出来,我觉得台湾的早餐店都很神奇、很有创造力。」就像在台北城市里,无论如何光怪陆离,总有一种搭配能让人满意。
「文化人眼中的在地台北与移居台北」——小日子刘冠吟 X 富锦树吴羽杰吴羽杰(右),台南人,富锦树集团创办人,在富锦街拥有十间不同类型的生活风格店;刘冠吟(左),台北人,《小日子》社长,曾从事媒体、金融、行销、公关、科技相关等不同产业。(摄影/蔡耀徵)

台北地理指南:迁移和雨季
关於Jay和刘冠吟,是两种不同的台北迁徙。

 因为「很喜欢住在水边」,刘冠吟从热闹的永康街搬到有河景的文山区。她说,台北就好在「切换生活的风貌和地貌很快速。比起国外其他城市,要到山或海都相对容易。」从中心到市郊,一下子生活就由动转静,「现在因为工作的强度很高,所以我希望回家时可以有一个很明确的自然区隔。」刘冠吟是那种热爱自己的城市和工作,於忙乱的街头,会让人忍不住回头的轻巧女性,或者,一本如《小日子》般耐读的生活杂志。

 另一头Jay则有些相反地,从景美转移到更具城市感的富锦街。他说,「我就是一个city boy,需要城市的快节奏,也迷恋快中有慢,在我看来,富锦街就是那样的地方。」而在如今所谓「富锦街」的生活风格里,也留下了Jay的轨迹。「开了A店,旁边可以盖一个B,B旁边是C,C旁边又有D,那我就在想,这些店加起来,我心中的富锦街应该长成什麽样子。」那是富锦树最初的起心动念,随着富锦树集团陆续打造了花店、冰店、服饰到咖啡店等不同类型的店面,那组合起来的样子,我们也幸运地见证了。

 於是一南一北,说的不只是地理,更是两人南辕北辙的性格。当整个盆地降下细雨,喜欢忧郁感的刘冠吟,总格外享受阴雨;而讨厌坏天气的Jay,则像被迫浸泡在盆地。因为是台北,有着典型的潮湿天气,正因为是台北,於是没有任何一种定型的反应和情绪。
「文化人眼中的在地台北与移居台北」——小日子刘冠吟 X 富锦树吴羽杰
台北文化评监:品味升级与分众成形
回归文化人的眼睛,对於台北的艺文环境,个性迥异的两人却有着相似的共识。「在我们长成大人的这十年,台北这部分确实慢慢追上其他大城市。」刘冠吟说道,而一旁的Jay也附和地点头。随着近年政策的重视,城市的艺文活动像是终於等到了遍地开花,「我觉得像是白昼之夜就办得非常令我惊艳。」她接着补充,从官方的态度、合作的协办单位以及参与的民众,整体的文化品味都有所提升。

 「另外,这几年中、小型的剧场变多了。」实际上,要了解某个产业的蓬勃与否,「分众」的规模和多元程度,是具备相当说服力的判断。刘冠吟仔细地分享她的观察:「能不能养活小剧场、会不会被主流排挤,以及它能不能留住群众,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指标。」
 而回归「分众」的概念,光是2月,Jay就参加了三场不同类型的演唱会,「费玉清我带爸妈去,Mr. children我跟太太去,林俊杰我就找朋友去。」当文化成为生活,台北也确实准备好提供足够的选项。
「文化人眼中的在地台北与移居台北」——小日子刘冠吟 X 富锦树吴羽杰▲老房子改装的「小日子商号」,轻快地融入热闹的赤峰街中。(图/小日子提供)

台北美感教育:从教科书到「还我特色公园」
「像我小时候在台南,大家就不太注意衣着美感,常常穿着拖鞋、『吊嘎』就出门。当大家都接受这种不在意,它就变成『城市的共识』。」说起一个时期的美感缺口,不仅是Jay,在场的人都有所共感。但其实「衣着就是一道流动风景,人们的穿着也会影响城市的样子」。这是Jay从小的家庭教育,於是才长成如今对品味讲究的大人,环境和大众的共识,默默堆叠成一个时代美感教育的样子。

随着近来设计领域发展热络,刘冠吟举例,前几年「美感细胞」团队推出一系列「美感教科书」,以及为特色公园倡议的「特公盟(还我特色公园行动联盟)」出现,都彷佛在宣告一件事:「台北对於育儿议题已经到了有余裕去讨论美感的阶段。」

「其实我觉得特公盟也很妙,我爸妈这一代,根本不会有家长管公园长怎样。」刘冠吟若有所思地说。隐然透着某种都会家长的全新模样,他们对於「教育环境」,怀抱切身的观察,关於「美感经验」,也有着不可妥协的执着。
「文化人眼中的在地台北与移居台北」——小日子刘冠吟 X 富锦树吴羽杰▲一间间不同类型的店面,形塑出特有的富锦街生活风格。(图/富锦树提供)

台北都市改造:修正下一个十年生活
想来这样的滋味、文化和坚持,似乎只限於此处而不可流传,是城市发展的集合,也是人们生活的累积。

 刘冠吟说,此时她感受到的台北,「像设计师吴孝孺的成名作——红椅子,改造了台湾庶民文化中的红色塑胶椅。而他的另一件作品,则是以薄胎瓷器改良传统办桌用的粉色塑胶碗。」旧的部分还在慢慢转变,与此同时,新的元素也渐渐进场。「吴孝孺的设计,看一眼就认得出是台湾的东西,但修正了一些比较不好用的地方,所以使用的感受完全不同。」改良虽然不见得尽善尽美,但一如台北在总体上正往好的方向修正,已经足够可期。比起上一个十年,现阶段「在社会认同、价值观、生活方式及审美观上都有了更大的变动」。

 他们眼中的台北,是刘冠吟能成日望着不同阳台的花式晒衣、蹓躂闹街的场合;也是Jay在未来的家居理想中植下一片大草地的所在。更紧要的,是下一个十年,我们仍旧有选择的台北。

撰文:许慈恩
摄影:蔡耀徵
图ー小日子、富锦树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