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文化时空旅人 重访百年文艺场域(台北画刊110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1-10-05

4172

古新建筑交织的大稻埕,曾是汇聚知识分子的宝地。百年前,蒋渭水、林献堂等先贤在此创立台湾文化协会,揭开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这个秋日午後,让我们跟着书写在地历史的「故事」网站主编胡芷嫣一起漫步时光回廊,穿梭在大稻埕的街区巷弄间,踏寻当年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 

惬意午後,在胡芷嫣的领路下,於大稻埕踏寻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贤的足迹。(摄影/蔡耀徵)惬意午後,在胡芷嫣的领路下,於大稻埕踏寻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贤的足迹。 

台湾文化运动的先驱
走在延平北路二段,当年这一带是热闹繁华的太平町,也是仕绅青年聚集的地方。「当时的知识青年认为,要改变台湾人的处境得从个人的文化内涵养成着手,因此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胡芷嫣说,在受到严密监控的日本时代,要成立全国性文化组织并非易事,先贤们以蒋渭水开设的「大安医院」为组织活动基地,并创办第一份台湾人的报纸《台湾民报》,作为「台湾人唯一的言论机关」与日本官报相抗衡,「那时候报纸的编辑室、印刷也都在大安医院里。」她指了指大安医院的旧址,虽然现在已被拆除改建, 成为「义美食品」门市、「行册」复合式空间与「广隆进」菁仔行三间店面,但一旁由「蒋渭水文化基金会」进驻的「渭水驿站」, 如今依然保有旧时建筑样貌,协助旅人拼凑1920、30 年代延平北路的兴盛模样。
参访「渭水驿站」,认识台湾文化协会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脉络。(摄影/蔡耀徵)参访「渭水驿站」,认识台湾文化协会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脉络。

弯过几个路口,不知不觉就来到宁夏路上的「静修女中」,「1921 年10 月17 日, 先贤们就是在此举办台湾文化协会的创立大会。」伫立在校门口,细细阅读镶嵌在墙上的创始纪念牌,想像着前人曾经穿越身旁的校门,宣示文化的改造将为台湾带来改变。胡芷嫣说,台湾文化协会、乃至於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可贵之处,就是纵使当时政治环境严苛,先贤们不仅不会悲观地认为台湾是个被殖民的小岛,而是看到台湾在世界的位置,对台湾有很大的自信,如同蒋渭水曾言:「台湾是掌握世界和平的钥匙,是国际重要的枢纽。」

台湾文化协会於静修女中举办创立大会,先贤们在此宣示以文化改变台湾的初心。(摄影/蔡耀徵)台湾文化协会於静修女中举办创立大会,先贤们在此宣示以文化改变台湾的初心。

老城文化启蒙能量
接着胡芷嫣带着我们从宁夏路回到延平北路二段,指着靠近保安街的店家说,「这间『维丰肉松』,在当时是『九间仔民众讲座』, 是文协在大稻埕的第二个讲座兼读报社。」她补充,台湾文化协会创立後,经常藉由文化讲座、表演话剧、电影、读报社等形式, 向民众宣传自由与人权思维,凝聚台湾人的主体意识,这些散布於大稻埕各处的文化启蒙、知识传播据点,可说是台湾新文化运动的推手。

此外,酒楼也是1920、30 年代知识分子进行知识交流、广结天下豪杰的重要场所。胡芷嫣说,「蒋渭水自己也曾在今日的延平北路二段上经营了『春风得意楼』。」接着她提到,「1920 年,蒋渭水曾在春风得意楼,宴请在日本获得飞行奖项後返国的台湾第一位飞行员谢文达,并发起购买『台北号』飞机活动。谢文达後来也在1923 年开着飞机,在东京上空洒下印有『要求台湾议会设置!』的传单。」

今日的归绥街、甘州街一带,当年曾是台北夜晚最热闹的街区,开设了许多酒楼、娼寮。胡芷嫣也带着我们来到当时大稻埕四大酒楼之一,位在归绥街上的「江山楼」旧址,不难看出建筑外观还留有大型立面墙, 拿出江山楼老照片比对,今昔样貌落差令人喟叹,恍若在时空交会中唤起历史回音。

1920、30 年代归绥街一带酒楼林立,成为文化先贤们知识交流、广结豪杰的热门据点,如今只剩下精细的建物外墙,呼应百年前的荣景。(摄影/蔡耀徵)1920、30 年代归绥街一带酒楼林立,成为文化先贤们知识交流、广结豪杰的热门据点,如今只剩下精细的建物外墙,呼应百年前的荣景。

持续找寻台湾的主体性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为了反抗日本统治,更是呼吁民众重视自己的文化,改善台湾的政治处境,是一种超乎自身利益的文化思想自觉浪潮。「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蒋渭水的这句名言,代表他对自己、对台湾这座岛屿的既有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心,也是从那时开始,台湾人自觉有属於台湾的语言、台湾的歌、台湾的戏剧,进而催生了许多本土的文学家与艺术家,传唱台湾的故事。

绕了半圈大稻埕,胡芷嫣领着我们再次回到延平北路上的渭水驿站,重新回味新文化运动在台湾历史上的意涵。看着《台湾民报》复刻展品,她补充,「新女性」的自主意识与独立地位,是1920、30 年代文化觉醒的重要议题,当时《台湾民报》上常有对传统女性角色、婚姻、自由恋爱等社会议题的开放讨论,当时的摩登女性受到现代教育和思潮影响,也开始探索在丈夫、儿女之外「个人的主体性」,寻找属於女性的自我意识。

「文化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东西。」胡芷嫣认为,新文化运动如同一颗精神种子,深埋在台湾的土壤,随着时空背景的不同,结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果实。1920、30 年代的新文化运动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重视,而台湾文化协会就是在历史上开了头, 作为後代文化运动的先驱。

最後胡芷嫣也建议,想了解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与脉络,不妨走趟位於锦西街的「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这里在日本时代是负责监督文协活动的台北北警察署,如今馆内展示各种新文化运动相关史料,记载着先贤的脚步和新文化运动的脉络。「不安於现状,不断地反思所处的时代。」胡芷嫣十分欣赏过去先贤的勇气,也期许能延续先贤的力量,持续用不同方式开创属於当代的「新文化运动」。

「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保存文化先贤奋斗的历史,提醒着当代人对现况的不断反思。(摄影/蔡耀徵)「台湾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保存文化先贤奋斗的历史,提醒着当代人对现况的不断反思。


本期专题请点↓
音乐时空旅人 回味旧城迷人乐曲
料理时空旅人 连结饮食与风土记忆


文-翁佩恒
摄影-蔡耀徵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