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士林市场美食攻略(台北画刊111年8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2-08-05

3507

士林市场是台湾少数仍保有日本时代建筑的市场之一,周边市集发迹於1909年左右,当时和西门町新起街市场、大稻埕市场等都是台北的重要市场,後来总督府进行「市区改正计画」,1913年於慈諴宫前兴建士林公有市场建筑,并於1915年竣工开幕。留存至今,现有的长短栋砖造量体,历经百余年仍然足堪使用。

士林市场美食攻略(图/鱼夫)俗称士林妈祖庙的慈諴宫是士林市场形成的起源,根据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语文学系教授陈玉箴所撰《「台湾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费中的国家体现 》一书中指出,士林市场历史可溯自漳泉械斗後,清同治3年(1864年)於现址重建庙宇之初,地基本以井字形规画,後来逐渐发展出肉市(大东、大西街)、瓜╱花市(大南街)、柴市(大北街)、菜╱鱼市(庙前)等不同区块。依据士林贤达潘乃祯的研究,在日本时期,士林市场从一大早约4点钟,摊商就开始陆陆续续聚拢准备,7点开市,除各地农产品外,更有多种点心食物,如杏仁茶、油车粿(油条)、九重蒸、焿仔粿、粉粿、红龟仔粿、土豆糖(花生糖)、米筛目(米苔目)等,人声鼎沸,直至11点才较为平息。

同时流动摊贩也不少,有卖冰、卖甘蔗、水果、点心以及包仔、面、炒虾煮、米粉、粉条、四果汤、绿豆汤、芋圆、石角芋(士林名产)、鱼丸、鱼翅、烟肠(香肠)等琳琅满目的食品,到了夜幕低垂,则出现排骨汤、扁食(馄饨)等热食小吃摊,甚至卖药艺人也不在少数。

战後士林市场仍旧是盛名不坠,不过自1998年政府基於消防安全与卫生管理问题,决定重建市场,摊商暂移他处後,中间却遭遇种种问题,直到2011年才在原地再度营业。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转变,对许多人来说,美食记忆多数并不是在现有的地下商场,反而存在於慈諴宫旁的商家,而且几乎每个老台北人心中都有一张自己的士林美食地图。

号称十全排骨创始店的「士林十全排骨」就位於士林市场的基河路入口,十全排骨或说药膳排骨可说是士林市场的名物了,不过米其林必比登推荐的是大东路上的「海友」,推荐理由是「开店逾四十年,其汤品以秘方炖制,每种使用15种以上中药材,香醇味美且具保健功效」。

大饼包小饼也是士林特有的创作食物,且和药膳排骨、柠檬爱玉、烩炒花枝羹、士林大香肠等号称市场五大招牌小吃,咸认现在位於地下街67号的「老士林」是原创者。故事是创始人陈庆昌在士林市场租了店面,卖起油炸酥饼,几年後一位老友前来投靠,在他隔壁卖起锅饼,不久後却不幸病逝,陈庆昌乃试着将锅饼包他的酥饼合起来卖卖看,不料因此一炮而红。

市场里许多商家为了生存,於是苦思如何出奇制胜。基隆庙口有一口香肠,这里则有比一般香肠大上数倍的士林大香肠,但实际上创始者则为「龙飞香肠」,市场内的摊位早已撤去。

慈諴宫是士林市场的起源。(图/鱼夫)慈諴宫是士林市场的起源。

而1972年开业的「忠诚号蚵仔煎」,创始人朱忠诚本来在妈祖庙前专卖麻油猪肝汤,生意越做越大,许多亲戚朋友也都来帮忙,第二代老板则把上一代所卖的各式小吃统合起来,除蚵仔煎之外,与天妇罗、生炒花枝和猪肝汤合称四大天王。

庙口周围的美味小吃,也有自外地猛龙过江来闯天下的,如「豪大大鸡排」据说师承台中「小王大鸡排」的腌制秘方而来,成为这一带着名的人气店。

庙前广场紧挨的两摊面线,其一是有四十余年历史的「阿亮面线」,以大肠、蚵仔和肉羮为主要配料,滋味甚佳,但被米其林必比登相中者为「阿辉面线」,理由是「摊子临近庙口,不设座位。面线带蔬菜甜味,实而不华,设两种分量,也可加配花枝或大肠。」市场一带米其林必比登推荐的店家还有「好朋友凉面」和「锺记原上海生煎包」。

士林市场近年来人潮有些消退,期待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可以按着心中的美食地图,痛快的吃一顿。

 


文.图-鱼夫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