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萬華艋舺無圍牆博物館/萬華艋舺/信仰/人文/文創

發佈日期:2022-08-22

電話
02-27208889
活動地點
臺北市萬華區
【萬華艋舺無圍牆博物館 ‧ 常民文化生猛力】

★推薦導覽路線:
萬華的信仰與人文
萬華是個充滿多元包容性的地方,從古至今有不少社福團體在此成立。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早期就成立不少宗教廟宇和救濟系統。仁濟院從清領時期起開始各項恤貧救苦的行動,社會救助經驗已逾百年,現在萬華有更多的青年加入這個「救助」的行列;學海學院早期講授內容以人格之養成為重,培育學生「仁、義、禮、智」;華江整宅更是奇妙的文化大熔爐,舊式的時代建築,如今成為推廣在地藝術、拍攝取景的最佳場域;龍山寺、啟天宮不僅僅是萬華居民的信仰中心,更是交流、休憩的據點,萬華就如同在地代表地標海納百川,包容著多元的人文精華。

☆路線:剝皮寮➙艋舺龍山寺➙龍山文創基地➙仁濟院➙啟天宮➙學海學院➙華江整宅

●剝皮寮
剝皮寮聚落成形於清代早期,橫跨清代、日治、民國三個時代,混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與人文風貌,成為一條具歷史代表性,又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自民國98年開放以來,受到各界關注,透過藝文展覽、教育活動及影視協拍等方式,持續推廣藝術文化教育及文化資產。
●艋舺龍山寺
艋舺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而臺北第一名剎──龍山寺,就是當地居民信仰、活動、集會和指揮的中心。二百多年來,龍山寺經過多次的修建,整個結構是完整的「回」字形,在傳統的寺廟建築中,是一種非常尊貴的佈局。龍山寺前廣場提供參拜民眾及在地居民休憩、交流,也有許多觀光客喜歡到此攝影留念。
●龍山文創基地
龍山文創基地於座落於龍山寺對面艋舺公園地下二樓,基地揉合文化、宗教與民俗,將傳統底蘊轉化為創作養分,除培養在地職人或藝術創作者、發展在地品牌外,更輔以導覽、藝文表演、互動工作坊等方式,讓民眾與旅客參與及體驗,發掘屬於萬華在地的文化創意能量。
●仁濟院
台北仁濟院從清代時期起從事各項恤貧救苦的行動,社會救助經驗已逾百年,許多貧困家庭因受病痛所苦,透過施醫、醫療費用補助、收容、救濟等措施,協助老弱廢疾者。
●啟天宮
1842年,有一艘載運杉木的紅色帆船到臺北艋舺的料館,卸貨之後,欲返回福建,船居然自動回航,水手們擲杯請示船上奉祀的湄洲天后宮媽祖神諭,原來是媽祖想要留在艋舺。於是將媽祖迎至家中供奉,結果黃家的生意自此蒸蒸日上,得以興建新居,並捐出舊居當作「料館天后行宮」,提供給附近民眾共同祭祀。每年的祈福繞境,吸引民眾跟著隊伍隨香,沿途各家戶則擺香案祭拜,祈求在地子女保佑,凝聚地域認同感。
●學海學院
學海學院本名文海書院,現在變成了高家祠堂,宗祠為中國傳統家族聚會商議之所。前廳即昔日的講堂,後廳為祭祀廳,左右廂房則為學舍,書院教育是中國傳統教育中重要的一環,亦是今日學校教育的前身,兼具有教學、祭祀、居住之功能,講授內容以人格之養成為重。
●華江整宅
華江整建住宅為位於臺北市華江圓環四周的公寓住宅群,建於1970年代,此處是臺灣在二戰後第一處實施區段徵收與辦理都市更新重建之地區。華江整宅具有一樓挑高、圓環周邊以天橋連接之特色,為台灣目前少見的建築形式。在這裡能時常看到協助老人生活起居的外籍移工、推廣在地藝術的表演團體,也偶爾會有國外的拍攝團隊在此取景,是個新舊文化融合的多元社區。

相關連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