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蛻變中求平衡 師大龍泉商圈 打造獨特文化新形象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08-17

5618

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蛻變中求平衡 師大龍泉商圈 打造獨特文化新形象
記憶流轉

緩緩流瀉著那未曾停歇的城南樂章

 

依傍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兩大學府而立的台大公館商圈與師大龍泉商圈,無論文儒學者、青衫少年、升斗小民、達官顯貴,皆曾在此駐足停留,從以往的都市邊陲,成為人來人往的繁華商圈,歲月讓過去漸漸淡出,但屬於這裡的故事,卻仍舊編織著。

 

 

師大龍泉商圈,因依傍著台灣師範大學而得名,自1990年代才開始發展,起步較其他老商圈晚,然而發展速度卻相當快,在不到15年的時間內,店家數增加3.5倍,並曾在台北市商業處舉辦的台北市優質商圈評選中,獲得人氣商圈票選第1名。師大龍泉商圈的崛起與轉型,也讓人們看見一座城市在發展中,必須面對的課題。

 

師大周邊客源穩 商機源源不絕

雖然已在師大商圈打滾了20年,師大龍泉商圈促進會理事長陳鴻溢仍不敢以當地人自居,但無論是師大龍泉商圈最蓬勃發展的時期,抑或是深受打擊的時刻,他都曾經歷過。   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蛻變中求平衡 師大龍泉商圈 打造獨特文化新形象▲陳鴻溢對於師大龍泉商圈所面臨的問題, 希望在努力溝通下, 凝聚共識, 打造新生活圈。(攝影/周嘉慧)

 

當年結婚後,陳鴻溢跟太太一起出資準備創業,尋找店面時,他撇除台北其他熱鬧的商圈與地段,相中了師大周邊的前景,「雖然每逢週末才有外地人來,但這裡是文教區,學生生意一整年都做不完,再加上這裡居住環境好、住宅多,多少也能做一些住家的生意。」陳鴻溢的選店哲學,即是著眼於師大龍泉商圈有穩定的客源基礎。

 

直線起飛 700多間商店的大商圈

20年前剛來的時候,商圈裡除了有很多小吃店,也有不少雜貨店。」陳鴻溢說,當年這裡是一個住商混合的寧靜社區,店家供應在地居民與學校師生飲食與生活用品。漸漸地,為了滿足學生喜好新鮮事物的心,以豐富創新口味著稱的可麗餅、冰火菠蘿油等商店紛紛進駐,帶動起師大美食商圈的稱號。2006年前後,國內美食與旅遊節目興盛,經由媒體的強力曝光,師大龍泉商圈開始一躍而起,陳鴻溢至今仍不忘當時盛況,「師大龍泉商圈幾乎每隔一兩天就有電視台來採訪,這裡的店家也幾乎都被訪問過一次以上。」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蛻變中求平衡 師大龍泉商圈 打造獨特文化新形象▲師大龍泉商圈位於台灣師範大學周邊,為滿足師生需求,開設許多特色美食店家。(攝影/周嘉慧)

 

師大龍泉商圈風潮開始席捲,讓原本以學生、居民為主的消費族群,轉由以慕名而來的觀光客居多,消費型態也從美食,一度演變成以服飾、美容店家為主的商圈。當時許多1樓店面開始隔間出租,小小的5坪、10坪空間就能做生意,且生意興隆,讓原本僅200多間店家的師大龍泉商圈,一舉變成700多間店家的盛況。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蛻變中求平衡 師大龍泉商圈 打造獨特文化新形象▲為滿足學生喜好,各式美食店家紛紛進駐,帶動起師大美食商圈的稱號。(攝影/周嘉慧)

 

危機是轉機 凝聚與改變

若說師大龍泉商圈的崛起是一座城市發展的縮影,或許並不為過。城市在急遽的發展中會產生諸多問題,師大龍泉商圈也同樣面臨過度膨脹所帶來的困境。

 

發展腳步過快的師大龍泉商圈,店家從僅1公頃的合法商業範圍,逐步擴張至18公頃,人潮也帶來髒亂、噪音、交通壅塞等問題,引發當地居民不滿,讓原本的住商和諧逐漸失去原有的平衡。「危機就是轉機,以前店家總是各做各的,面臨危機時大家便團結一心,齊力面對並處理問題。」2011年,師大龍泉商圈促進會成立,當時陳鴻溢與理監事、總幹事們分頭與各店家溝通,期待能共同改善商圈問題。

 

店家開始收起店門口的音樂喇叭,並盡量在晚上12時前停止營業;垃圾桶沿路設置,垃圾收取次數隨人潮增加;此外,考量消防車進出與颱風時的安危,店家取下所有的凸出招牌,改為平面橫幅或是精緻的小招牌。在促進會多年的奔走與店家的配合下,住戶的抱怨減少了,更有當地居民開始給予稱讚,「以前起床開門,滿街都是垃圾;現在變乾淨、舒服多了。」台北畫刊106年8月第595期—蛻變中求平衡 師大龍泉商圈 打造獨特文化新形象師大龍泉商圈現在街道整潔,招牌排列清爽。(攝影/周嘉慧)

 

如何在發展中尋求平衡,打造一個住商合一的便利商圈,是師大龍泉商圈正努力解決的課題,期待在服務社區、增進便利性的同時,也能結合周邊的文教特性開創出新的發展,打造一條獨特的文化巷弄商圈。


文/凃心怡
攝影/周嘉慧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