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布帛繡線織百尺華美 精緻手工承接舊時輝煌(台北畫刊107年10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10-11

5854

十九世紀開始,大稻埕碼頭聚集來自四面八方的物資,日本人在附近成立公設永樂町食料品小賣市場,此即為永樂市場前身。當時船舶除了運輸民生物資,也會帶來不同國家的絲綢、印花布等各式布料,距碼頭不遠處的永樂町,開始出現進口布莊,並逐漸形成北台灣布料的集中批發地和零售市場。
 

從小在永樂市場長大的李姵儒,是布莊第二代,她還記得1970年代的風光:「有錢人多半會到這裡挑布、剪布,再請師傅訂製成套禮服。」
 

經營布莊三十多年的李媽媽說,以前婚嫁娶媳婦,講究的人家一定會到這裡走一趟,從婆婆的旗袍,到新娘、伴娘的禮服,全都一次訂作。
 

1980年代,台灣振興紡織業,原本僅靠進口布料,開始大量研發自產新布料。永樂市場的店家至今仍津津樂道,當年連股市分析師都要來逛永樂市場,因為只要跟店家聊一聊,就知道哪一家紡織廠推出新的布料,銷售成果連帶影響股價的表現。

“布業是當代生活風格的縮影,在不同時代都能找到新契機。”

 

快時尚興起 訂製服沒落

「大概2000年開始,快時尚出現,成衣業取代傳統訂製服,布莊生意不如從前。」李姵儒當時從沒想過接班,就在此時,當地商家型態漸漸出現轉變:「以前只有做衣服,後來開始出現家飾布類,像是窗廉、抱枕套……」這個轉變連帶影響布商的進貨,從講究織工、質地的服飾布料,轉變為厚重、鮮麗,講求遮光等功能性的家飾布,有的商家甚至專做沙發布面的鋪造。
 

「當市場到處是量產的商品,消費者會開始尋找專屬自己、質料好又耐用的商品。」2006年左右,李姵儒嗅到市場的另一波轉變,小型手作教室湧現,教消費者DIY手作,做包包、衣服配件等。

 

第二代創業 轉攻手工包

2011年成衣業在台灣展店達到高峰,李姵儒看到這個趨勢已經走到強弩之末:「所有潮流都有一個波段,成衣業開始萎縮,從消費者需求出發的訂製生意找到發展機會。」2014年,她在媽媽的布莊旁創立「針線勤」,專門訂製手工包,並開課教導客人設計製作專屬自己的包包。一群原本鮮少踏入永樂市場的客群,開始出現在布莊。
▲針線勤從專攻客製化訂製手工刺繡包款,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攝影/楊子磊)
 

李姵儒拿出一個粉色繡珠的口金包:「這個包的布料是法國手工製,1碼3萬元,上面的珠子是一顆顆手工縫上,小小一個包要價1萬8,000元。」這精緻的進口布,便是從媽媽的布莊「搜」來的,原是用在高級的婚紗訂製服。這意味看似不起眼的傳統布莊,其實搜羅了許多「稀世珍品」,只是缺乏適當的舞台讓珍品發光。
▲訂製手工包為傳統布莊找到發光的舞台。(攝影/楊子磊)
 

原本不打算接班的李姵儒,看到兩者「結合」的機會:「客人剪布做衣服,剩下的布,就拿來這裡做包包,配成一套。」現在,即將接手布莊的她說:「我會多進一些款式新穎的布料,現場也會多擺些樣品,讓客人能想像布做成衣服、包包和鞋子的樣子。」
▲李姵儒開創的針線勤,在永樂市場的百戶布莊裡獨樹一格。(攝影/楊子磊)
 

布疋呈現的方式多元,可以是仕女身上的一襲華服,也能是妝點居家空間的一張桌巾。布業不單是一項產業,更代表了整個生活風格。
 

相較於新潮、歐風的手工包,永樂市場外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聯暉繡莊,則堅持以傳統手工,企圖在這個夕陽產業裡尋求出路。

 

傳統繡莊 挺過低價風暴

聯暉是大稻埕第一家繡莊,主要接受訂製祭祀用的刺繡布料用品,好比神明衣、神桌的桌圍、八仙綵等。
 

童振熙是第三代經營者,「繡莊風光的時代有兩個高峰,一個是1950年代,戰後來台的外省人逐漸安頓了,開始有祭祖的需求;另一個高峰是大家樂風行的1970年代,廟宇收到的獻款多,帶動購買各種祭祀用品的熱潮。」風光時,常常得沒日沒夜地趕工,「20年前,我有時候睡覺還會驚醒,擔心工作趕不完。」童振熙說道。
 

最鼎盛時,大稻埕曾有15家繡莊,那時家家戶戶都有祖先牌位、大小廟林立,新竹以北的人要購買八仙綵或是神明衣,第一選擇就是大稻埕,現在像聯暉這樣的繡莊,全台北市只剩下3家。
▲童振熙的聯暉繡莊主要接受訂製神明刺繡用品。(攝影/楊子磊)
 

「跟最好的時代相比,現在的生意只剩當年的十分之一。」童振熙分析整個產業,在生意最好的年代,因需求量大改為工業量產,但後來不敵人力更便宜的中國大陸生產線,台灣本土繡莊一家一家倒閉。但堅持手工的聯暉繡莊,仍挺過低價競爭的風暴,存活了下來。
 

童振熙說:「台南、宜蘭也有跟聯暉一樣的老繡莊,他們一直堅持老師傅手工製作,現在他們的價格比我們還高。」純手工製作要耗費一位師傅近10天的時間,光是12尺的八仙綵就要價7萬到20萬元不等。

“要能隨時代變遷保持彈性,但始終堅持手工製作,傳承碩果僅存的技藝。”

 

產品多元化 堅持手工製

從前婚喪喜慶的重要用品,像是八仙綵、桌圍、餐廳辦喜宴時舞台上的雙喜字布簾等,都是由繡莊製作。「只是,現在講究禮俗的人沒有那麼多了,一年可能才賣出一套嫁妝用的刺繡品。」
 

不過,童振熙依舊堅持手工,但也順應市場需求做了一些改變,好比以前做神明衣有嚴格規定,如媽祖衣只能用橘色,但隨著時代轉變,信徒有時想要選擇豔麗的桃紅色或是鮮綠色,童振熙也會配合。
 

除了神明用品,繡莊承接的案子五花八門,「這幾年,很多文史工作者開始關心陣頭文化,會來訂製陣頭相關各種刺繡旗幟。」精緻手工更成為國家引以為傲的門面,「去年,有人來訂製一幅雙龍刺繡,並指定繡上『台印雙龍』字樣,開發票時才知道是總統府訂製要贈送外賓。」聯暉繡莊也曾做過老蔣總統的壽聯、青龍青少棒的刺繡旗幟。
▲一整幅祭祀用繡品,顏色豔麗,作工精細。(攝影/楊子磊)
 

雖然訂單量不若以往,童振熙還是樂觀地說:「現在能做手工刺繡的店不多了,要訂製講究的刺繡品、八仙綵,還是只能找我們這種老店。」
 

大稻埕的傳統布業和繡業,透過不斷調整方向,終能華麗轉身,重獲新生。

文/鄭進耀 攝影/楊子磊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