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0-12-07
1921
母親高中畢業後就離家北上,做過紡織廠女工、車掌小姐,後來在南京西路的百貨公司當櫃檯人員。
迪化街
西門町
這份工作看似亮麗,但母親掙的錢都得拿回家,自己則住在地下室的破爛雅房裡。1970 年代,台北的華麗、台北的熱鬧、台北的苦都讓她嘗遍了,而這也是我還沒北上之前對台北的想像。
大稻埕河濱
我真的開始認識台北是在讀大學的時候,那時總覺得團體生活痛苦,沒事就喜歡窩在租屋處,或在課餘時拿著相機四處走拍,拍那些高得離譜的樓、夾縫之間行走的人們、藍天夕陽、微風輕拂水面,這城市所有畫面都讓人著迷。
大稻埕河濱
剛上台北時,我曾滿載著想法與熱情,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思緒也在每次扳動相機過片桿後慢慢消散,拍照的過程就像是進入了一部剪輯完成的電影,越拍越覺得自己彷彿能自由穿梭其中,不過沒有觀眾會注意到我。漸漸地,最初外放的熱情變成一種低調的投入,在這能量好滿、機會好多、節奏好快、空間好大的城市裡,我覺得自己好小、好小。
溫州街
後來到了東京念書,卻常常回想起台北的某處轉角,或是跟朋友常去的店家,明明東京跟台北都是大城市,但突然覺得台北有股說不出來的討喜與樸實氣息。
台北101觀景台
如今,自己接案的工作地點也都落在台北,未來好幾年大概都得在這裡度過,這城市的樣貌與氣質隨著時間發生些微變化,而現在的我想以「無」的狀態持續地按下快門,感受我所熟悉的台北。
迪化街
西門町
這份工作看似亮麗,但母親掙的錢都得拿回家,自己則住在地下室的破爛雅房裡。1970 年代,台北的華麗、台北的熱鬧、台北的苦都讓她嘗遍了,而這也是我還沒北上之前對台北的想像。
大稻埕河濱
我真的開始認識台北是在讀大學的時候,那時總覺得團體生活痛苦,沒事就喜歡窩在租屋處,或在課餘時拿著相機四處走拍,拍那些高得離譜的樓、夾縫之間行走的人們、藍天夕陽、微風輕拂水面,這城市所有畫面都讓人著迷。
大稻埕河濱
剛上台北時,我曾滿載著想法與熱情,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思緒也在每次扳動相機過片桿後慢慢消散,拍照的過程就像是進入了一部剪輯完成的電影,越拍越覺得自己彷彿能自由穿梭其中,不過沒有觀眾會注意到我。漸漸地,最初外放的熱情變成一種低調的投入,在這能量好滿、機會好多、節奏好快、空間好大的城市裡,我覺得自己好小、好小。
溫州街
後來到了東京念書,卻常常回想起台北的某處轉角,或是跟朋友常去的店家,明明東京跟台北都是大城市,但突然覺得台北有股說不出來的討喜與樸實氣息。
台北101觀景台
如今,自己接案的工作地點也都落在台北,未來好幾年大概都得在這裡度過,這城市的樣貌與氣質隨著時間發生些微變化,而現在的我想以「無」的狀態持續地按下快門,感受我所熟悉的台北。
文.攝影—陳育維 攝影師,從生活與記憶捕捉人像與光影,持續地按下快門,捕捉動態中的每個定格。今年出版個人首本攝影zine《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