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3-07-06
1482
來到暑期兒童參與活動的旺季,
台北多種滋養心靈的藝文盛宴,
邀請親子以童趣的眼光,
一起探索藝術世界的無窮魅力。
暑假到來,一連串讓大、小朋友假期不無聊的藝文活動也接連登場,不妨在暑假期間,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台北豐富的文藝盛宴,為孩子打開心靈視野,厚植美感素養的沃土。
走入藝文讓孩子蹦出創意
說起兒童接觸藝文活動的話題,「三缺一劇團」藝術總監魏雋展想到自己小時候的一次經驗,「我不確定那是幼稚園或是小學低年級,媽媽曾帶我去看一場小丑的演出,戲中小丑幽默、詼諧,又溫暖地深入人心,許多演出畫面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腦海裡。」當時年幼的他說不清戲裡隱含什麼道理,卻明顯感受到表演帶來的衝擊,往後的成長過程中也時不時想起這部作品,反覆咀嚼其背後想傳達的意義。
正因如此,魏雋展相信,兒童藝術能為孩子帶來想像力的奔放與探索的自由,「兒童很需要各種類型的刺激,讓他們的感官跟神經系統有更好的發展。」他舉例,自即日起至8月13日在台北多個表演空間登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就提供許多不同面向的藝術類型和演出型態,當孩子沉浸在不同表演時,各種感官便能受到充分刺激,促進孩子多元發展。
感「童」身受共創親子話題
身為表演工作者的魏雋展,也時常帶著一雙兒女在台灣戲曲中心、國家兩廳院、華山文創園區等藝文場所觀賞戲劇,親子劇、音樂會、露天野台戲都有涉獵。他說,那些充滿童趣的兒童劇或是偶戲,不只孩子看得興奮,就連大人都能樂在其中,並深受啟發、喚起童心,這讓他意識到,帶著孩子來看戲的大人都曾是孩子,即使年齡增長,心裡仍保有孩子的一面。
有感於此,今年兒藝節三缺一劇團便將他們在2013年「土地計畫」的首部曲《蚵仔夜行軍》,配合孩子看戲的耐心調整為60分鐘長度的親子版,故事以魔幻的蚵仔寓言展開,由一顆小蚵仔帶著孩子經歷一場原生環境受汙染後所展開的冒險行動,藉此喚起大、小觀眾對自身生活環境的省思,也透過戲劇創造親子間的共同話題。
臺北兒童藝術節舉辦工作坊、音樂舞蹈表演等多元活動,為大、小朋友帶來豐富的藝文盛宴。
討論感想培養獨立思考
魏雋展分享道,「有一次帶著兒子參觀台灣博物館恐龍展,之後整個下午兒子都裝成『恐龍』來行動,還對著路過的公車發出暴龍吼叫聲。」他認為,孩子觀看展覽、演出後,其中的戲劇台詞、角色所做的選擇與價值觀,乃至於展演的模式,對孩子都存在影響力,且可能會持續好幾天,此時不妨陪伴孩子聊聊觀看演出的感受,幫助他們消化藏在其中的感官經驗。
魏雋展也舉例,今年3月時,他帶孩子前往台灣戲曲中心欣賞「夾腳拖劇團」的《勥姆仔欲起行》,其中有段無頭鬼魂領著死去的幽靈前往地獄的戲,一開始孩子非常害怕,在大人的安撫下才把戲看完。他感受到兒女對這段情節的恐懼,返家後便向孩子解釋台灣民間對陰曹地府的想像,告訴他們引路的無頭鬼並不是來害人的。
「後來某一天,快要4歲的女兒忽然跟我討論起世界上有人看得到鬼、有人看不到鬼的話題。」魏雋展才發覺,原來女兒還記得死後會有無頭鬼來引路這件事。能從女兒身上獲得回饋,在生活中持續對話,讓他意識到雖然孩子還小,但不妨試著跟他們當朋友,視其為可平等對話、討論的個體,讓孩子自行內化觀點、陳述脈絡,進而培養自己的世界觀。
小朋友聚精會神地看著偶戲表演,沉浸在看戲的快樂中。
《蚵仔夜行軍》親子版以魔幻的蚵仔寓言展開,由小蚵仔帶著觀眾歷經一場回擊汙染事件的冒險,帶動生態環境與土地變化的思考。(攝影/沈哲弘)
一起滋養心靈活水
除了兒藝節,今夏台北各大藝文空間也特別為親子安排許多藝文節目。例如6月30日開跑的「2023華山親子表藝節」以「孩沒想到」為題,帶來舞蹈、默劇、擬聲、說唱藝術、薩克斯風等多種型態演出;國家兩廳院今年也推出以表演藝術為元素的親子活動,像是音樂家系列親子說故事、綠能繪本表演等,為親子共遊藝術帶來更多樂趣;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計畫,讓大小朋友藉由繪畫、劇場、影像、裝置等多元藝術形式走進作品,運用想像力身歷「奇」境。
今年暑假和孩子一起在台北豐富的藝文量能中,找到喜歡的節目並盡情享受,共同來場歡快的夏日藝文饗宴。
國家兩廳院舉辦親子可共同參與的系列活動,引領大、小朋友體驗藝術的魅力。(圖/國家兩廳院)
文 Shiba Tian・攝影 蔡耀徵、沈哲弘・圖 國家兩廳院
台北多種滋養心靈的藝文盛宴,
邀請親子以童趣的眼光,
一起探索藝術世界的無窮魅力。
暑假到來,一連串讓大、小朋友假期不無聊的藝文活動也接連登場,不妨在暑假期間,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台北豐富的文藝盛宴,為孩子打開心靈視野,厚植美感素養的沃土。
走入藝文讓孩子蹦出創意
說起兒童接觸藝文活動的話題,「三缺一劇團」藝術總監魏雋展想到自己小時候的一次經驗,「我不確定那是幼稚園或是小學低年級,媽媽曾帶我去看一場小丑的演出,戲中小丑幽默、詼諧,又溫暖地深入人心,許多演出畫面至今仍深深印在我腦海裡。」當時年幼的他說不清戲裡隱含什麼道理,卻明顯感受到表演帶來的衝擊,往後的成長過程中也時不時想起這部作品,反覆咀嚼其背後想傳達的意義。
正因如此,魏雋展相信,兒童藝術能為孩子帶來想像力的奔放與探索的自由,「兒童很需要各種類型的刺激,讓他們的感官跟神經系統有更好的發展。」他舉例,自即日起至8月13日在台北多個表演空間登場的「臺北兒童藝術節」,就提供許多不同面向的藝術類型和演出型態,當孩子沉浸在不同表演時,各種感官便能受到充分刺激,促進孩子多元發展。
感「童」身受共創親子話題
身為表演工作者的魏雋展,也時常帶著一雙兒女在台灣戲曲中心、國家兩廳院、華山文創園區等藝文場所觀賞戲劇,親子劇、音樂會、露天野台戲都有涉獵。他說,那些充滿童趣的兒童劇或是偶戲,不只孩子看得興奮,就連大人都能樂在其中,並深受啟發、喚起童心,這讓他意識到,帶著孩子來看戲的大人都曾是孩子,即使年齡增長,心裡仍保有孩子的一面。
有感於此,今年兒藝節三缺一劇團便將他們在2013年「土地計畫」的首部曲《蚵仔夜行軍》,配合孩子看戲的耐心調整為60分鐘長度的親子版,故事以魔幻的蚵仔寓言展開,由一顆小蚵仔帶著孩子經歷一場原生環境受汙染後所展開的冒險行動,藉此喚起大、小觀眾對自身生活環境的省思,也透過戲劇創造親子間的共同話題。
臺北兒童藝術節舉辦工作坊、音樂舞蹈表演等多元活動,為大、小朋友帶來豐富的藝文盛宴。
討論感想培養獨立思考
魏雋展分享道,「有一次帶著兒子參觀台灣博物館恐龍展,之後整個下午兒子都裝成『恐龍』來行動,還對著路過的公車發出暴龍吼叫聲。」他認為,孩子觀看展覽、演出後,其中的戲劇台詞、角色所做的選擇與價值觀,乃至於展演的模式,對孩子都存在影響力,且可能會持續好幾天,此時不妨陪伴孩子聊聊觀看演出的感受,幫助他們消化藏在其中的感官經驗。
魏雋展也舉例,今年3月時,他帶孩子前往台灣戲曲中心欣賞「夾腳拖劇團」的《勥姆仔欲起行》,其中有段無頭鬼魂領著死去的幽靈前往地獄的戲,一開始孩子非常害怕,在大人的安撫下才把戲看完。他感受到兒女對這段情節的恐懼,返家後便向孩子解釋台灣民間對陰曹地府的想像,告訴他們引路的無頭鬼並不是來害人的。
「後來某一天,快要4歲的女兒忽然跟我討論起世界上有人看得到鬼、有人看不到鬼的話題。」魏雋展才發覺,原來女兒還記得死後會有無頭鬼來引路這件事。能從女兒身上獲得回饋,在生活中持續對話,讓他意識到雖然孩子還小,但不妨試著跟他們當朋友,視其為可平等對話、討論的個體,讓孩子自行內化觀點、陳述脈絡,進而培養自己的世界觀。
小朋友聚精會神地看著偶戲表演,沉浸在看戲的快樂中。
《蚵仔夜行軍》親子版以魔幻的蚵仔寓言展開,由小蚵仔帶著觀眾歷經一場回擊汙染事件的冒險,帶動生態環境與土地變化的思考。(攝影/沈哲弘)
一起滋養心靈活水
除了兒藝節,今夏台北各大藝文空間也特別為親子安排許多藝文節目。例如6月30日開跑的「2023華山親子表藝節」以「孩沒想到」為題,帶來舞蹈、默劇、擬聲、說唱藝術、薩克斯風等多種型態演出;國家兩廳院今年也推出以表演藝術為元素的親子活動,像是音樂家系列親子說故事、綠能繪本表演等,為親子共遊藝術帶來更多樂趣;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跟你說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後」計畫,讓大小朋友藉由繪畫、劇場、影像、裝置等多元藝術形式走進作品,運用想像力身歷「奇」境。
今年暑假和孩子一起在台北豐富的藝文量能中,找到喜歡的節目並盡情享受,共同來場歡快的夏日藝文饗宴。
國家兩廳院舉辦親子可共同參與的系列活動,引領大、小朋友體驗藝術的魅力。(圖/國家兩廳院)
文 Shiba Tian・攝影 蔡耀徵、沈哲弘・圖 國家兩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