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03-26

294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的千古绝唱,在八十年前(1933年)开始传唱的〈望春风〉,以「标致君子,淑女好逑」相互辉映;诗歌风韵,古今传颂。

平民心声,精蕴心曲,何止是两情相悦;台湾歌谣,源远流长,各族群由不同「母语」传诉的歌谣,旋律所蕴藏浓郁的「土气息、泥滋味」自然化不开、融不掉。

原住民的祈天、祭祀、狩猎等天籁之声,回荡山海;客家的平板、山歌、老山歌的所谓「九腔十八调」,响彻山丘、茶园,都是台湾歌谣之瑰宝。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女孩正在吹奏的口簧琴是以竹片制成的口琴,除达悟族外的台湾各族原住民都有类似乐器。(图/庄永明提供)

河洛人(闽南人)居多的台湾,闽南歌谣乃居「强势」歌曲,难免被以「台湾歌谣」名之,但无可否认的,各个族群的母语所咏诵的歌谣,无不是和这块土地的人民「血脉之流,同其节拍,同其旋律。」

宜兰的〈丢丢铜仔〉,是劳苦大众的心曲;中南部的〈六月田水〉、〈一只鸟仔哮救救〉、〈牛犁歌〉和恒春半岛的〈思想起〉、〈牛母伴调〉、〈草螟弄鸡公〉,都是传唱百年,代代相传的曲调,这些自然民谣,不仅是先民遗「音」,也是今人怀想筚路蓝缕,以辟山林的开发史诗的每一段人民心声故事。

每一首歌,都来自生活,喜、怒、哀、乐是人生必会经历的现实,生、离、死、别也是人生不可回避的景况,生活有歌,表达、传诉这些现 实的多种面相,所以有「歌为心曲,言为心声」之言。

民谣、艺术歌曲、流行音乐,都是音乐中各有其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流传因素;台湾歌谣,无疑的,一般大众界定为「流行歌曲」居多,原因是其广受喜爱的程度,是较高的。

台湾流行歌曲,兴於一九三○年代,是日本统治台湾的第四十个年头,所以被认知是「创作歌谣」的「经典之作」,不无原因,但是一九二○年代,被殖民的台湾,风起云涌的「大我歌曲」,更不容我们疏忽,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以及後继的工、农、社会运动,先觉者创作的〈咱台湾〉、〈台湾自治歌〉等社会运动歌曲更是此自觉年代的民族歌声,「田园咱开树咱栽,劳苦代过代」、「咱是开拓者,不是憨奴才」⋯⋯掷地有声的歌曲,是台湾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的历史诗篇。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日据时期的唱片封套。(图/庄永明提供)

所谓「台湾老歌」,咸认为是三○年代的日据时期流行歌曲,它源於「中国影戏(电影)、台湾曲盘(唱片)」。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为宣传电影,片商制作了与电影同名的闽南语歌曲,并录制成唱片,大受欢迎。(图/庄永明提供)

1932年,上海输台的一部默片电影《桃花泣血记》,掀起流行歌曲运动,「文明社会新时代,恋爱自由才应该;阶级束缚是有害,婚姻制度着大改。」高唱「自由恋爱」正是对传统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制度的挑战。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默片黑白电影《桃花泣血记》剧照。(图/庄永明提供)

1933年,〈望春风〉、〈月夜愁〉等由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录制的七十八转唱片,更改变了传统戏曲、民间小调的「曲盘」内容,令声光电化的新娱乐,改变了台湾人看大戏、唱小曲的消遣生活。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李临秋为知名作词家,最知名的歌曲为〈望春风〉。(图/庄永明提供)

〈雨夜花〉、〈白牡丹〉、〈满面春风〉、〈满山春色〉、〈青春岭〉、〈四季红〉⋯⋯相继掀起更高声浪的歌曲,不仅丰富了当代流行歌坛,也留下了隽永不朽的「类新诗」作品,足见有着「台湾新文学运动」时代的余绪。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邓雨贤为知名作曲家,作品〈望春风〉、〈雨夜花〉等传唱至今。(图/庄永明提供)

三○年代的「小我歌曲」,不全是男女情爱的描述,也留下了几首社会写实的歌曲;〈农村曲〉和〈失业兄弟〉(流浪在街头),都是时代见证歌曲,歌词描述「受苦无人问,行到田中央⋯⋯」的做田人(农民)血汗故事,以及「景气一工(日)一工坏,生理(生意)一工一工害;头家无趁(赚)钱,返去食家已(自己)⋯⋯」的都会区作穑人(上班族)的心酸,无不是受欺凌,遭迫害的弱势族群心声。

1932年到1940年,短短八年多的日据时期台湾流行歌曲,终在日本政府的侵略战争中,被打压而瘖息了,末代流行歌〈港边惜别〉这首「告别之作」,三段歌词所言的「恋爱梦」、「青春梦」、「自由梦」的幻灭,正是当代台湾年轻人的悲剧,被卷入战争的台湾人,他们原来最熟悉的〈望春风〉、〈雨夜花〉、〈月夜愁〉,竟被改填日语军歌,成了〈大地在召唤〉、〈荣誉的军夫〉、〈军夫之妻〉的肃杀旋律,盈耳欲聋。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局歌」盛行,连当时出版的台湾民谣集,都出现军歌。(图/庄永明提供)

1940年到1945年,成了台语歌曲禁声年代,「禁声期间」,吕泉生采集整编成合唱曲的〈丢丢铜仔〉、〈六月田水〉,成了「无声年代」的心声;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大轰炸时,台北陷入战火,为襁褓中的长子所谱写的〈摇囝仔歌〉,成了两个世代、两个政权移转的见证旋律,而今,更成了「宝岛父母的心曲」。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吕泉生在日本受现代音乐教育,最初理想是成为钢琴家,後来因为手指受伤,改习声乐,以作曲、指挥毕生耕耘台湾乐坛。(图/庄永明提供)

战後,百废待举,台语歌谣也处於「新旧交替」时段;〈收酒矸〉、〈烧肉粽〉描述小市民为生活挣扎的故事,正说明了那艰难岁月,伤身不丧志的精神。

〈望你早归〉也由情歌转为思念亲人的怀想曲,那些在战争期间,征战海外的台籍日本兵和经济萧条下离乡打拚的亲朋,都成了「每日思念你一人」的思慕对象。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2008年,庄永明(左)主持「吕泉生追思音乐会」与受邀演唱者许景淳(右)同台。(图/庄永明提供)

「找家俬补破网」、「全精神补破网」、「从今免补破网」,这首原为「破网补情天」而作的歌曲,成了台湾经济从无到有,复苏景象的「三部曲」,织补破碎的鱼网(希望的台语谐音),正是台湾从政治期待「出头天」和经济希望雨过天晴的隐喻写照。

1949年,中央政府迁移台湾,二年前的二二八事变,阴影犹存,族群融合正是知识分子所期盼,〈杯底不可饲金鱼〉歌词中的「情投意合上欢喜」、「朋友弟兄无议论」、「好汉剖腹来相见」说明了岛屿是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地,族群融洽相处,才是正道。

五○、六○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步往上冲,扩展外销,争取外汇,难免以仿冒、倾销为加工策略,其间文化界翻版、盗印亦如加工产品同样层出不穷,而翻唱歌曲也大量应运而生,高声昂唱,如〈孤女的愿望〉、〈黄昏的故乡〉、〈温泉乡的吉他〉、〈可怜的恋花,再会吧〉,都是借助日本曲调。

翻唱歌曲风靡时,占据了唱片、广播界及台语电影市场,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仍有本土音乐家,撑起垂衰之境,创作了〈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孤恋花〉、〈秋风夜雨〉、〈淡水暮色〉、〈旧情绵绵〉、〈思慕的人〉等名曲。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编作者陈达儒为知名作曲人,与许石共同创作的〈安平追想曲〉相当脍炙人口。(图/庄永明提供)

国语政策推行後,相对排斥了方言歌曲,「净化歌曲」、「好歌大家唱」的政策推广,难免排斥了台语歌曲创作空间,而上海十里洋场时代的三○年代歌曲,喜好的人也有增多趋势,但是台湾创作的国语歌曲如〈高山青〉、〈绿岛小夜曲〉等,仍有一片天,本省人和外省人也都琅琅上口。

电视开播後,起先对方言歌曲有所限制,後来渐渐开放。洪小乔主持的「金曲奖」开启了新的作品发表平台,不久,校园民歌(现代民歌)也成了莘莘学子口中传唱不息的热潮。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许石多才多艺,擅於作曲、弹琴、指挥与歌唱,他所成立的太王唱片蒐罗许多脍炙人口的乡土民谣。(图/庄永明提供)

西方文化的冲击浪潮,一波一波相继而来,近年来,「摇滚台语」的声浪,随着重金属音乐的伴奏,昂唱高吼,吸引了不少年轻朋友的痴迷,但是「失语症」(不会母语)和「失忆症」(没有历史感)也正是追求新潮的新一代年轻族群的迷失所在。

台北市的「流行音乐中心」已经破土动工,未来的「名人堂」、「名曲墙」,将如何设计?歌声不会消失於时代,只是会被轻忽而「失音」遗忘而已;「走出流行,进入历史」,众人仍会期望台湾歌谣持续绕梁不绝,「放高声,唱到老!」歌声不断,历史接轨。
台北画刊102年10月第549期—台湾歌谣思想起▲庄永明着作《台湾歌谣:我听我唱我写》,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图/庄永明提供)



    文/庄永明 
    图/庄永明提供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