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古楼重拾风采 百年老宅活化再利用(台北画刊107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10-15

1.6万

大稻埕早年因商业贸易兴盛,建筑多为沿着街道所建的长条式街屋,自2000年台北市政府实施「大稻埕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计画以来,有近300栋街屋逐步获得修复,从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各式老屋,不难发现大稻埕的发展轨迹。

 

街屋建筑 汇聚时代特色

迪化街的街屋,随着兴筑时代不同,北街多为闽南式、仿洋楼式街屋,南街和中街则多为洋楼式、巴洛克式及近代建筑式。
▲迪化街的巴洛克式建筑,立面有大量华丽的装饰。(摄影/林炜凯)
 

最早出现的清代街屋主要为闽南式与仿洋楼式,前者大都为一层楼平房,店门多为一门二窗,由木构造为主,搭配土角砖或闽南砖混合建造而成;後者受到外国洋行影响,以二层楼为主,建筑立面的装饰偏重在店号名,或是窗户、骑楼等开口的部分,当年米商的店号至今仍保留於建筑立面上。

▲闽南式街屋多为一层楼平房。(摄影/林俊耀)

日本时代的建筑主要为洋楼式、巴洛克式与近代建筑式等三类,建筑师吕大吉说明,虽然「洋楼式」与「仿洋楼式」的外观约略相同,但有别於後者以闽南木构造为主,洋楼式建筑则以砖造的西式工法建造,楼层数以二或三层为主。
▲以日式红砖为材、西式工法建造的洋楼式建筑。(摄影/林俊耀)
 

巴洛克式建筑则是受日本人在台建造的「官厅建筑」影响,特色在於立面采用大量华丽的巴洛克装饰,也最能凸显屋主的社会地位和财力;1930年代现代主义盛行下,立面设计开始舍弃复杂装饰,改以简单均衡的近代建筑造型为主。

▲近代建筑式街屋以简单明了的造型为特色。(摄影/林俊耀)
 

修复精髓 活化再利用

长年参与迪化街古蹟修复的吕大吉,原本任职於台北市都市发展局,负责推动迪化街历史街区保存;後来虽辞去公职,仍持续在迪化街为古蹟修复尽一份心力。20年来,他修缮的老房子超过60户,堪称大稻埕地区业务量最多的建筑师。
 

吕大吉说,像迪化街这种集居的市街,地价昂贵,每户店面相连紧凑,宽度狭小,空间向後发展,特色是左、右二户共用壁体,不能开窗,通风采光的问题就靠天井或天窗来解决。
 

长期与在地居民沟通的经验,让他发现屋主对老屋修复主要有两个疑虑:一是保留老房子原貌的同时,是否能兼顾现代生活的安全与舒适性?其次,修复後的空间是否有义务开放大众参观?「我们会评估整栋房子的结构安全,用钢构等现代素材做适当补强,并加入现代化的设施与工法;另外,房子完工後,应适度开放民众参观,并协助公益性或研究需求,我想这是作为历史街区屋主的义务。」吕大吉也补充,有些屋主会亲自导览,让参观者对街区的历史人文有更深的认识。

“丰富的文化资产是大稻埕的特色,在充满历史的建筑街道上,走到哪都能说故事。 ——吕大吉”

 

结合历史 融入新思维

「从事这份工作特别的是,在修复老屋之前必须先了解它的过去,就像把脉一样;跟其他地方的老屋或历史建筑不一样,大稻埕这个场域更有历史感,历史资料很丰富,也容易蒐集。」吕大吉也强调,修复任务的精髓并不只是将房子修缮完好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它活化、再利用。
 

妇女救援基金会的「阿嬷家」则是活化再利用的一处亮点。两年前基金会在大稻埕觅得这幢二进式老屋,2016年正式成立台湾首座保存慰安妇史料的教育基地。
 

建筑师吴声明接下修复这栋老屋的任务,让新生後的建筑伴随阿嬷们的故事,一起拿下2017年台北市老屋新生大奖。

▲参访者可打开隐藏在墙面、阿嬷们的创作作品,犹如打开通往阿嬷们生命故事的一道门。(摄影/林炜凯)

吴声明感性地说:「得奖不是我修得多好,更重要的是老屋跟慰安妇议题相辅相成,此议题在台湾是相对弱势的,却因与老房子结合而迸出新的火花,这是获奖的最大关键。」

当初阿嬷家并未采取全盘翻修,而是选择保留建物原有的外观,吴声明说,整体设计上采取融合过去与现代的方式,所使用的金属材料是锈蚀的耐候钢板,会随时间而斑剥,就像记录历史的轨迹一般。
 

最特别的是,阿嬷家房型狭窄而无法建造无障碍设施,却是全台湾首座全栋设有扶手的展馆,传达了相互扶持的意涵。

“老屋新生的初衷,是藉由新生看见老屋真正的价值。修复老房子最重要的是重新与人产生连结。 ——吴声明”
 

「许多老屋新生的空间多作商业用途,阿嬷家看起来是特例,但也表示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原来老房子除了变成咖啡店、餐厅或商店,还有其他选择。」吴声明希望藉由阿嬷家,吸引更多人了解历史,让街道有新思维,这是老屋新生的核心价值。
 

迪化街老屋经由建筑师的巧手,重获新生命。期待更多人能与满载过往记忆的老屋,互动出更多感动人心的故事。

文/陈宛妤 摄影/林炜凯、林俊耀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