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旅游环境「微整型」(台北画刊107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10-15

4743

大稻埕这些年成为游玩台北的热门景点,为了让游客走逛此地更加舒适,街区人士及北市府为老街做了「微整型」,像是友善行人的迪化街徒步区、更易清楚辨识的行人指标、地下道变身艺术走廊等,从捷运大桥头站一路走向迪化街,都能有全新体验。
旅游环境「微整型」

▲在地街区发起打造的艺术廊道,走在地下街也能感受文化气息。(摄影/林炜凯)
 

改善软硬体 呈现街道特色

导览是认识这个百年街廓的最佳捷径,参加台北霞海城隍庙每月举办的免费古蹟巡礼导览,有机会跟着文史工作者庄永明的脚步探访大稻埕。这20年来,他带领大家认识老街区,不断挖掘出美丽的惊喜。
 

和庄永明相同,被大稻埕之美深深吸引、努力奉献的人很多,受到庄永明影响因而追随的人也很多,提供大稻埕不同文化导览的机构也不少,大家共同的目标,就是让百年风华能够不断地传承下去。而要让历史老街接轨国际,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从打造友善旅游环境开始。
 

为了让来访的游客更容易辨识街道特色和游访路线,除了改善硬体建设,软体也得全面跟上。
 

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理事长游添明表示,土生土长的他重新回到故乡,得到许多在地人的帮助,看到大家齐心为街区努力,深感不能置身事外。
 

他致力将大稻埕的巷弄文化推向国际,於是该协会与创作家大黑白的积木王国合作,於迪化街的巷弄间设置以乐高打造的职人巷、歌谣巷等特色路牌,以呈现巷弄特色。
旅游环境「微整型」

▲大稻埕创意街区发展协会打造的乐高路牌,展现大稻埕巷弄间的代表特色。(摄影/林炜凯)

此外,该协会也以「茶米露」为据点,串联街区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各店家能够为自己的权益发声,共同推进改变的可能。
 

先前由捷运大桥头站出站後,前往北街的动线指示不甚明确,狭长的地下道虽然直通北街出口,但因高度略显压迫,许多游客不爱前往。为改善此状况,URS329稻舍负责人叶守伦提出打造艺术廊道,美化地下道,让行经地下道不只是走过,还能欣赏与大稻埕相关的艺术作品。而行走於路面上的民众,则可透过绘有票选夺冠的十连栋地砖,快速找到前往街区的方向。果然,推出後大受欢迎,也增添更多惊喜和期待。
 

这些政府和民间协力推动建设的成功案例,让大稻埕不只是历史城区,还能带来全新的观光人潮。
旅游环境「微整型」

▲以大稻埕具代表性的十连栋意象设计而成的指路标记。(摄影/林炜凯)
 

游客中心 互动玩变装

最近走在大稻埕的街道上,不时会发现穿着旗袍的观光客在老街屋前拍照,时光彷佛回到过去。
 

不同於其他的游客中心,设於URS44的大稻埕游客中心,空间不大却处处是巧思。除了必备的观光地图及旅游谘询服务,若看到游客全聚集在一处,就知道一定有好玩的事等你探寻。
旅游环境「微整型」

▲URS44大稻埕游客中心是旅人的补给站。(摄影/林俊耀)

游客中心内有一道钉满各式复古怀旧服装的墙面,供游客租借旗袍或学生服,瞬间化身为旧时仕绅或淑女,在馆内拍照打卡,成了来大稻埕不可错过的热门话题。
 

台北市观光传播局长陈思宇也实际体验变装,穿上旗袍,感受新旧文化洗礼。她说,像她这样的中间世代就像是一颗钮扣,扣起老一辈及年轻一辈的连结。现阶段要做的,是将新的行销观念、年轻人喜欢的潮流讯息带入街区,让老传统能够在不失风格下,变换新装并与世界接轨。
旅游环境「微整型」▲URS44大稻埕游客中心提供租借旗袍,让游客玩变装。(摄影/林俊耀)
 

尤其大稻埕曾是历史的门户,从前的人们经由北门进入台北城,现在则要透过北门重新看见台北的历史,并与捷运大桥头站、大稻埕码头三点串联,提升整体旅游深度,让旧地重游的游客每次都能重新爱上大稻埕。这时URS44大稻埕游客中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仅提供旅游资讯,还要将在地特色藉由互动的方式呈现,让游客能在此补充旅游养分。

 

周日限定 徒步街区恣意游

迪化街适合漫游,能安心游走於此,是旅人的期望。现在周日来到迪化街的南街,终於可漫步在徒步区好好欣赏街区景色。商圈店家建议设规画徒步区好几年了,因为多数业者已由批发渐转为零售,日常进货补货的时间若能集中在平日,周日便能提供安全无车的逛街空间,让游客多待一会儿,对提振商圈经济,有非常正向的帮助。
 

汇整了民间各方意见,北市府开始於南街试办周日限定的行人徒步区。
 

这段期间,路上看到的不再是争道的车辆,也少了自行车的横冲直撞,取而代之的,是能小憩的洋伞以及座位区,更有许多艺术家把握这段悠闲时光,在街边一隅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闲适感,让大家更乐於周日前往迪化街,感受难得的恬静惬意。
 

以徒步区为中心四处走逛,用心感受就能看见商家和北市府的用心,每走一步都会遇见惊喜。准备好来一趟大稻埕之旅了吗?更多的美好等着你来发掘。
旅游环境「微整型」▲周日漫步於迪化街,十分惬意。(摄影/杨子磊)

文/李竟嘉 摄影/林俊耀、林炜凯、杨子磊

TAG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