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灾难疫病与艺术文化的反思(台北画刊109年3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20-03-11

2701

社会近期几乎都笼罩着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的阴影,不仅产业受到波及,连带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身处在这样的环境, _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在病毒灾难环伺下,艺术虽然不如医学科技能立即改善现况,但是它把时间拉长,用反省回顾的姿态来回应灾变,提供给下一代、甚至是未来人类更多思考空间。

艺术与当代议题的对话
香港Para Site 艺术空间於2013 年首展的《疫年日志》,从传染病到当时的政治文化进行全面讨论,其中以SARS 为题的作品,更是与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颇为雷同。艺术家运用印刷品、涂鸦、访谈、剧场创作等,将香港对疫情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包括当代演员张国荣的自杀议题都巧妙融入,让展览更像是在阐述一段事实、一则故事。其中,某些问题放到现在来看,似乎还处於矛盾状况,甚至是迈向恶化的阶段,艺术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当下的感触,更是促使人们继续思考、反思环境与政治对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六本木森美术馆在15 周年纪念展时,策画了以浩劫灾难为主题的《カタストロフと美术のちから展》(Catastrophe and the Power of Art),展品共分两部分,一部分运用纪录或抽象的方式,将灾祸带来的威胁以各种手法重新再现;另一部分则是呈现破坏後重生的美,让艺术成为一股力量,支持走过伤痛的人们。包括对日本影响极大的311 大地震、核爆事件,延伸到世界各地的战争,这些浩劫都在某个阶段,触发了某些社会议题,而艺术将这些问题聚焦,帮助人们重新检视症结点。比较有趣的一点是,森美术馆在10周年纪念展时以「爱」为主题,传达较正面跟温暖的感觉,相隔5年以「浩劫」做主轴,颇有反思意味。

灾难疫病与艺术文化的反思(台北画刊109年3月)吴继涛的《末日的挽歌.卷啸》以黑色形塑灾难模样,更以台北城为主角,令观者更能迫切反思背後的意义。(图/台北当代艺术馆)

拉开距离客观看待灾难
目光回到台北近期的两个展览。台北当代艺术馆日前结束的《灾难的灵视》,抛出了天灾与人祸其实是分不开的议题,人类作为对地球不断开发的掠夺者,促使日趋失序的环境反扑。吴继涛的水墨作品《末日的挽歌.卷啸》,用黑色视觉象徵末日,伴随云雨翻腾之势,似乎要将台北城淹没……在观看作品时,也会思考着:「我们只能接受毁灭吗?抑或是我们更需要再生?」

或许认识灾难後,更能以清晰的脉络来理解与克服。国际艺术家艾未未的长篇纪录片《人流》,记录难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恐惧,画面真实刺痛着观众,却也提醒着我们,能否在意识冲突或资源掠夺造成灾祸之前,就先消除歧见,找到尊重彼此的平衡。

以反思社会为主题的《失乐园》,近期在忠泰美术馆展出,以人类欲望造成的崩解为主旨,像是311大地震、金融海啸风暴等,观赏作品时像是再次回顾全球状况,对於人性自私面有相当大的反省。例如,岩崎贵宏赋予作品厚重的黑色,暗喻石油、煤矿等能源,中间倾倒的铁塔象徵震後的毁坏,也间接表达核电厂的颓败状态。

灾难疫病与艺术文化的反思(台北画刊109年3月)311大地震已过9年,在时间越拉越远的今日观赏这件《失乐园》,更能正视灾祸并非来自大自然,而是起因於人类的慾望。

这4个展览的共通点都是在反思灾难并不属於大自然,而是人类行为所引发的结果,而艺术家透过作品的真实剖析,促使观众客观看待各个事件。从环境保育出发,是否能减低对自然的滥用;面对意识型态的对立,该如何找到共处模式;资源掠夺引发的战争,造成更多不可逆的灾害……经过一段时间之後而组织成的艺术文化,更能让人冷静思考,并且理性的给予回应。用艺术重新诠释灾祸并非刻意再度挑起争端,而是从中找寻新的意义,不仅安慰心灵,更能用冷静的态度面对未来。

灾难疫病与艺术文化的反思(台北画刊109年3月)口述ー黄姗姗
台北人,现任忠泰美术馆总监。曾居住东京六年,曾於国立东京大学文化资源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及博士课程、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曾於日本横滨三年展、森美术馆、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政策与艺术管理研究所工作,专业领域为博物馆学、策展、艺术管理。
文字整理ー黄映嘉.图ー台北当代艺术馆、忠泰美术馆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