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8-08
1375
台北艺穗节每年寻找有趣的场地,
并以非正式表演场域、不审核创作计画案为特色,
让表演团队在不同型态的空间中展现创意,
独树一格的演出成为台北艺穗节最知名的特色。
艺穗节工作小组媒合意想不到的场所,触动异想在各地发生。
带着好奇心寻找 持续开发新场域
今年艺穗节将於8 月19日展开,31个演出空间中,非正式表演场域约占80%,包括咖啡厅、古宅、艺文空间、旅馆、餐厅等,工作小组表示,「每年都想开发更稀奇古怪的场地,除了让整体类型丰富多元,也提供表演团队更不一样的选择。」
回顾过去开发过的场域,有半露天的游艇、内建华丽楼梯的酒家、户外天桥等,都让所有参与团队留下深刻印象。细数今年几个别具特色的表演空间:例如在新北投车站,首度将曾跑过铁道淡水线的客车车厢当作舞台,工作小组很期待表演团队如何发挥创意;而纪州庵文学森林的「大广间」,是一处铺有榻榻米的古蹟,在不能破坏墙面、入内必须着袜等使用规范下,表演团队如何因地制宜发想演出内容,也为灵感触发带来层层挑战;大稻埕的「At the Venue 在场」则提供3楼和4楼使用,团队可安排上、下半场在不同楼层进行,或是两层楼同时演出,让观众自由游走,将舞台界线模糊化,带来近距离看表演的震撼,而这些都是在剧院里感受不到的。
「因为节目类型非常多元,从音乐、戏剧、舞蹈、马戏、游走式演出都有,店家若乐於开展对空间的想像,就很适合跟艺穗节合作,一同来为展演形式发掘不同的可能。」今年工作小组还首次发起open call,招募对表演艺术有兴趣的场地方成为合作夥伴,除了可活络各种场域空间,也拓展了表演艺术的生态系统。
艺穗节的非制式舞台打破观众对表演的想像。
媒合场地与演出 配对出创意异想
表演团队可经由「一般场地」、「场地自主」与「自带场地」三种方式参与艺穗节。除自带场地团队须负担场租外,其他两种都是由艺穗节工作小组规画,从容纳30人的小型空间,到70至100人的中、大型场地皆有。一般场地多是非典型演出空间,工作小组会提供场地尺寸与平面图、简配硬体器材,表演团队须先进行场勘才能顺利登记,如此可减少团队的器材成本;场地自主则有5个场地、8个空间,表演团队须提交企画书并和场地方面谈,让作品和场地双方找到最契合的配对。
去年北艺中心开幕後,便开放11楼排练场予艺穗节使用,今年将再新增天台这个阶梯式的户外空间,「我们很期待表演团队能打破场地原本的框架、带来常规以外的惊喜,所以说演出团队十分重要,是他们让场地变得很迷人。」
北艺中心的天台场地今年首次於艺穗节登场。(摄影/蔡耀徵)
独脚戏探索内在 带起创作风向
经过三年疫情洗礼,工作小组发现在节目内容上,相较纯粹的戏剧表演、搬演经典文本、脱口秀等,独脚戏渐渐增多,可能是疫情期间有很多跟自己相处的时间,进而发展出单人做戏的形式,也带来对精神世界和身心病症的诸多探讨,从中可以发现这几年创作者更加关注自我状态。
而在疫情严峻的2021年,艺穗节曾改为线上举办,去年虽已恢复实体活动,但仍保留线上展演环节,今年的「星际剧场」便筹画10组免费观赏的线上演出,目的是鼓励创作者挑战不同的表演与技术,例如以互动网页、录影、直播或VR等,一如实体的艺穗节会在各种奇形怪状的场地发生一样。
历经疫情的洗礼,艺穗节也多了许多探索自我内在的作品。(摄影/郑雅文)
上百组後浪新秀 冲击表演艺术界
本届台北艺穗节以「後浪警报」为主题,将参与团队比拟成表演艺术的後浪,向外界宣告将有上百组新秀在此崭露头角,成为未来的主流。
另继去年在北艺中心广场举行办桌开幕式,今年8月12日下午3时至6时,在同一地点,也将以手推车、流动摊贩进行开幕活动,让表演团队推销自己的节目。
此外,北艺中心也规画「北艺一号店」,集合表演团队的快闪亮相与创意活动、live podcast等,欢迎艺术家跟观众交流。工作小组分享,每年看见年轻创作者毫无包袱、畏惧,尽全力、专注地在观众面前表演的那一刻,总是令人兴奋又感动。如果你也喜欢台上、台下的近距离接触,享受表演能量迎面袭来的感觉,台北艺穗节是你不能错过的体验。
艺穗节历年来的创意场地,带给观众和表演者零距离的舞台体验。
👉 台北艺穗节
【文 安卓亚・摄影 刘璧慈、郑雅文、蔡耀徵】
并以非正式表演场域、不审核创作计画案为特色,
让表演团队在不同型态的空间中展现创意,
独树一格的演出成为台北艺穗节最知名的特色。
艺穗节工作小组媒合意想不到的场所,触动异想在各地发生。
带着好奇心寻找 持续开发新场域
今年艺穗节将於8 月19日展开,31个演出空间中,非正式表演场域约占80%,包括咖啡厅、古宅、艺文空间、旅馆、餐厅等,工作小组表示,「每年都想开发更稀奇古怪的场地,除了让整体类型丰富多元,也提供表演团队更不一样的选择。」
回顾过去开发过的场域,有半露天的游艇、内建华丽楼梯的酒家、户外天桥等,都让所有参与团队留下深刻印象。细数今年几个别具特色的表演空间:例如在新北投车站,首度将曾跑过铁道淡水线的客车车厢当作舞台,工作小组很期待表演团队如何发挥创意;而纪州庵文学森林的「大广间」,是一处铺有榻榻米的古蹟,在不能破坏墙面、入内必须着袜等使用规范下,表演团队如何因地制宜发想演出内容,也为灵感触发带来层层挑战;大稻埕的「At the Venue 在场」则提供3楼和4楼使用,团队可安排上、下半场在不同楼层进行,或是两层楼同时演出,让观众自由游走,将舞台界线模糊化,带来近距离看表演的震撼,而这些都是在剧院里感受不到的。
「因为节目类型非常多元,从音乐、戏剧、舞蹈、马戏、游走式演出都有,店家若乐於开展对空间的想像,就很适合跟艺穗节合作,一同来为展演形式发掘不同的可能。」今年工作小组还首次发起open call,招募对表演艺术有兴趣的场地方成为合作夥伴,除了可活络各种场域空间,也拓展了表演艺术的生态系统。
艺穗节的非制式舞台打破观众对表演的想像。
媒合场地与演出 配对出创意异想
表演团队可经由「一般场地」、「场地自主」与「自带场地」三种方式参与艺穗节。除自带场地团队须负担场租外,其他两种都是由艺穗节工作小组规画,从容纳30人的小型空间,到70至100人的中、大型场地皆有。一般场地多是非典型演出空间,工作小组会提供场地尺寸与平面图、简配硬体器材,表演团队须先进行场勘才能顺利登记,如此可减少团队的器材成本;场地自主则有5个场地、8个空间,表演团队须提交企画书并和场地方面谈,让作品和场地双方找到最契合的配对。
去年北艺中心开幕後,便开放11楼排练场予艺穗节使用,今年将再新增天台这个阶梯式的户外空间,「我们很期待表演团队能打破场地原本的框架、带来常规以外的惊喜,所以说演出团队十分重要,是他们让场地变得很迷人。」
北艺中心的天台场地今年首次於艺穗节登场。(摄影/蔡耀徵)
独脚戏探索内在 带起创作风向
经过三年疫情洗礼,工作小组发现在节目内容上,相较纯粹的戏剧表演、搬演经典文本、脱口秀等,独脚戏渐渐增多,可能是疫情期间有很多跟自己相处的时间,进而发展出单人做戏的形式,也带来对精神世界和身心病症的诸多探讨,从中可以发现这几年创作者更加关注自我状态。
而在疫情严峻的2021年,艺穗节曾改为线上举办,去年虽已恢复实体活动,但仍保留线上展演环节,今年的「星际剧场」便筹画10组免费观赏的线上演出,目的是鼓励创作者挑战不同的表演与技术,例如以互动网页、录影、直播或VR等,一如实体的艺穗节会在各种奇形怪状的场地发生一样。
历经疫情的洗礼,艺穗节也多了许多探索自我内在的作品。(摄影/郑雅文)
上百组後浪新秀 冲击表演艺术界
本届台北艺穗节以「後浪警报」为主题,将参与团队比拟成表演艺术的後浪,向外界宣告将有上百组新秀在此崭露头角,成为未来的主流。
另继去年在北艺中心广场举行办桌开幕式,今年8月12日下午3时至6时,在同一地点,也将以手推车、流动摊贩进行开幕活动,让表演团队推销自己的节目。
此外,北艺中心也规画「北艺一号店」,集合表演团队的快闪亮相与创意活动、live podcast等,欢迎艺术家跟观众交流。工作小组分享,每年看见年轻创作者毫无包袱、畏惧,尽全力、专注地在观众面前表演的那一刻,总是令人兴奋又感动。如果你也喜欢台上、台下的近距离接触,享受表演能量迎面袭来的感觉,台北艺穗节是你不能错过的体验。
艺穗节历年来的创意场地,带给观众和表演者零距离的舞台体验。
👉 台北艺穗节
【文 安卓亚・摄影 刘璧慈、郑雅文、蔡耀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