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台北画刊104年12月第575期—多管齐下提供住宅供给 / 解决居住问题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6-02-16

3700

1___(主要大图)1040503_从101拍台北_潘俊霖拍摄 (2).jpg
▲台北俯瞰。(潘俊霖摄)
「我欲来去台北打拚……,我的理想和希望拢在这……」,林强的〈向前走〉阐述了异乡游子对台北怀抱的一抹憧憬。只是过去大家总说「台北居,大不易」,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上任1年来,订定4年兴建2万户公共住宅的目标,任内首度开放捷运联开分回户作为公宅,搭配租金补贴加码、公办都更等政策,希望逐步实现居住正义。

兴隆公宅一区招租 反应热烈
按照都发局规划,2018年以前会完成36处公宅的兴建,户数将突破2万户。现在北市兴建完成、出租中的公宅共10处,总户数达1,116户。最近一批招租的是文山区兴隆公宅一区,共272户;每月租金定在市价85折。除了90户提供给安康平宅现住居民,其余开放给20岁以上、设籍北市或在台北念书、就业的民众申请。10月底开放参观,第一天即吸引超过500人到场看屋,总计受理3,199件申请案。

兴隆公宅全栋采通用设计,适合各种年龄、身障者居住;其中也有24户规划推动「智慧电网第零期计画」,安装智慧型电表、太阳能发电系统等,与科技部研究团队及台电合作进行实证,让住户「聪明用电」。

捷运联开宅作公宅之创新作为
在兴隆公宅对外公开前,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推出的570户「捷运联开公共宅」,将市府在捷运龙山寺、港墘、台北桥和小碧潭站联开案的分回户释出,为首次纳入台北市以外的基地,并让外地来台北市就业、求学的青年可以申请之创新案件;租金仍以市价85折计算,定在8,400元至2万9,800元之间。若入住1年後没有违规纪录,第2年租金将降为市价7折。

市民吴小姐今年8月入住捷运台北桥站公宅,每天搭车到三重上班仅需15分钟。她说,除了交通便利,住家对面就有市场、夜市,生活机能也不错。加上都市发展局派专人进驻社区,家里有什麽东西坏了,「下楼填单就有人来帮忙修,不会找不到人」。

P12换图(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提供)图说跟之前一样.jpg
▲跨中正、万华区的南机场整建住宅,是目前公办都更重点项目之一。(图/台北市政府都市发展局提供)

吴小姐表示,虽然租金1万7,000多元负担有点重,但考量跟政府租屋,相关规定清楚、第2年租金还有机会下调,加上租期最长可达6年,因此仍愿意入住。30多岁的她说,希望以公宅为起点,在40岁时能存到房屋头期款,在台北买下属於自己的房子。

为了让更多民众有机会入住公宅,都发局也推动修正「台北市社会住宅出租办法」,将家庭年所得限制从40%分位点,提高至50%分位点;以台北市去年的统计为例,即是将资格从家庭年所得125万元放宽至144万元。

3___安康一期出租.jpg
▲文山区的兴隆公共住宅一区共计272户,开放招租後反应热烈。(摄影/潘俊霖)

推动整宅公办都更 改善窳陋环境
台北市市长柯文哲认为,兴建公宅更大的目的是要当作「中继住宅」,以带动公办都更;如何用公宅带动台北市的都市更新,才是真正要思考的重点。

目前都市更新处主要推动大同区斯文里、兰州整建住宅等两大公办都更案,以及跨中正、万华区的南机场整建住宅。整宅屋龄动辄4、50年,户数又多达上千户,加上产权复杂,建商多半兴趣缺缺,不会主动介入整合。

为此,都更处过去几个月持续举办大、小说明会,包括柯文哲亲自参与的「西区门户计画」、「大同再生计画」及「中正万华复兴计画」户外开讲,而在社区说明会中,都更处更清楚地向民众说明公办都更流程、权利变换概念等。

4___1040306_01_005_公共住宅计画首部曲 - 联开宅释出记者会_许宜容摄_龙山寺站联开宅.jpg
▲捷运龙山寺站的联开宅,不仅生活机能佳,交通也很便利。(摄影/许宜容)

租金补贴加码 解决居住问题
除了从改善硬体建设着手,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外,今年北市府也依往例提供「租金补贴」,还加码补助低收入户家庭1,000元。若申请家庭年所得超过88万元、每人月平均所得在2万2,191元以上,每月可获3,000元补助,若收入低於这项门槛,可领5,000元。

在加码部分,除了育有3名以上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持续可多领1,000元,今年新增低收入户家庭补助1,000元,总计民众每月最高可获得7,000元的租金补贴。都发局表示,至今年8月底共收到9,449件申请案,较去年增加近300件;年底前会完成申请者资格确认,明年1月核发第一波补助。

柯市府团队上任1年,积极擘划、推动宜居城市的策略地图,希望能让台北市民、或是暂时停泊於此的外地人,都能感受到住在台北,真的很幸福、很容易!

5___5102816233766.jpg
▲北市府积极推动宜居城市,希望能让市民及外地人感受到住在台北真的很幸福。(摄影/潘俊霖)


文/巧巧  
摄影/潘俊霖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