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小懶猴豐富化設施?是新生寶寶「麻荖」啦!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0-12-22

更新日期:2020-12-22

發佈單位:市府-臺北市立動物園

3909

現代化動物園為了提升動物福利,會嘗試在動物照養環境裡,放入各式各樣的行為豐富化設施,讓動物在有限的空間裡,有機會展現出類似野外的自然行為。但最近許多遊客經過熱帶雨林室內館(穿山甲館Pangolin Dome)的夜行動物區,都發現小懶猴活動場似乎多出一顆奇怪的小毛球,被單獨放在棲架上,看起來就像是保育員新製作出來的行為豐富化設施,讓小懶猴要咬開小毛球才能取得裡面的食物。但其實這顆小毛球可是活生生的動物,是小懶猴媽媽於11月14日生下的寶寶,只要離開爸媽身邊,新生寶寶就會縮成一團球,看起來很像傳統美食麻荖,保育員因此為牠取名為「麻荖」。
保育員:沒關係,我會護送你回家!(陳雲攝)
小懶猴生活在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原始雨林和次森林中,體型小、具有淺棕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以及大大的眼睛,貌似縮小版的泰迪熊。野生小懶猴透過攝取的食物,使腋下產生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小懶猴也會舔食腋下分泌物,讓牙齒獲得毒性,並成為受到威脅時最好的自我防衛武器。在人為照養環境下,因為食物的品項不同,腋下分泌物就不再具有毒性。
其實這顆小毛球是小懶猴媽媽於11月14日生下的寶寶(陳雲攝)
在野外小懶猴寶寶出生後,媽媽若外出覓食,就會把新生寶寶放在安全的地方,讓寶寶縮成一團毛球停留於樹枝上,避免被危險的掠食者發現。而穿山甲館夜行動物區小懶猴活動場裡的小毛球,其實就是被媽媽到處「丟包」的新生寶寶,由於爸媽生活得太輕鬆自在,閉園時常需要細心的保育員幫忙將寶寶送回巢箱中。當爸媽離開身邊之後,小懶猴寶寶就會把四肢和臉埋起來,所以遊客走入夜行動物區步道時,昏暗的燈光,加上看不出臉及軀幹等特徵,自然不容易發現小毛球就是小懶猴寶寶。淺棕色捲毛營造出凹凸不平的感覺,沒仔細看或許還真以為是保育員不小心把麻荖放在小懶猴活動場裡,不過也不算說錯,因為寶寶的名字也確實叫「麻荖」。
小懶猴媽媽:親愛的,我們是不是少了什麼呀???小懶猴爸爸:有嗎?我想不起來耶!
臺北市立動物園原本的夜行動物館已經拆除,新建造的穿山甲館特別在原址保留了小區塊的夜行動物區讓民眾參觀。當民眾從室外進到夜行動物區時,時常忘記夜行動物區要保持安靜並關閉閃光燈,動物園再次提醒大家,進入穿山甲館夜行動物區時,請保持安靜,如需拍照記得關閉閃光燈,並配合現場工作人員的指示避免步道阻塞,讓其他遊客以及動物們有更好的遊園及生活品質,也歡迎大家來到臺北市立動物園穿山甲館,尋找可愛的小懶猴寶寶「麻荖」。

相關照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