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1-02-22
更新日期:2021-06-02
發佈單位:市府-臺北市政府工務局
8230
歷史迷必訪!! 二二八和平公園累積百年故事
說到二二八和平公園,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前的銅牛、隨處可見的松鼠、還是鳥群開心嬉戲呢?建造於1899年 (清光緒25年間) 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是繼1897年落成的圓山公園後,臺北的第二座公園,故名臺北新公園,1996年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公園,園內設施豐富,它是如何演變成現在的風貌呢?讓我們一一細數它的來由及故事。
公園設立初期,採用歐式風格設計,有大片綠地、露天音樂台,也有日式庭院的痕跡,設有拱橋、水池及石燈籠等日式庭園代表元素。但開闢初期,範圍並沒有現今的規模,北側是臺北大天后宮(也就是俗稱的媽祖廟),查三芝區公所網頁,「天后宮」是清朝巡府劉銘傳於1888年 (光緒14年)所建,而媽祖神像是皇帝勒封的金面雕塑,當時專屬達官顯貴膜拜,非一般庶民膜拜的非金面神像。1906年(民國前六年),日本人因興建博物館,需開闢新公園,而拆毀天后宮,原本供奉的金面媽祖神像遂被日本人放置在官廳的一角。
民國初年,三芝區紳耆江蘊章向曾石岳、江安輝、張子清、黃見龍等人,提議設廟來繁榮區里,曾家林氏甘娘同意將房屋獻為廟地建廟,惟對迎奉主神卻無定論,某日黃見龍前往臺北廳參加區長會議,偶然見到廳後,有一室內藏有一尊神像,黃見龍認為是天意,在1911年(明治44年)經申請恭迎神像安奉,當時三芝福成宮廟宇尚未興建,故暫厝林氏甘娘之民宅,並積極籌措建廟之事,終於在1919年(大正8年)落成,並恭迎聖母神像入三芝福成宮廟鎮座,於是金面媽祖神像離開臺北城。
而被拆除的大天后宮儘管存在原址的時間並不長,但在當時可是香火鼎盛,極有規模的,目前臺灣博物館南側大天后宮遺址立有碑文紀錄始末,當年天后宮的柱礎、基石 (柱子下方的臺座,具有隔絕木柱與地面的接觸的功能),被保留了下來,放在樹下當座椅使用,可以遙想當時盛景。
除了天后宮遺址的柱礎、基石之外,公園內還有列為三級古蹟的「黃氏節孝坊」,據文化部資料,黃氏節孝坊為旌表艋舺王家霖妻子黃氏節孝而立,生於1820年(清嘉慶25年),卒於1893年(光緒19年),享年74歲。黃氏16歲時嫁王家霖,28歲喪夫,後來跟隨家族從泉州遠渡來艋舺定居,此後46年間,孝順公婆,撫育遺孤,鄉里讚揚。另查據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記載,黃氏節孝坊是1882年(光緒8年),黃氏之子王天錫為旌表其母節孝事蹟,籌建牌坊,延聘泉州工匠,選購泉州石材,建坊於臺北府城東門(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景福門)內,1901年(光緒27年),日本人為拓建總督官邸的圍牆,拆下遷至現二二八公園東畔,後又因捷運車站施工,曾拆下暫時貯藏,現已重新組立於臺灣博物館東側。節孝牌坊平面由四根方柱,呈一字排列,是三樓二層的石造牌坊,上層的中央有「節孝」二字,下層的中央則有橫匾「清旌表故儒士王家霖妻黃氏坊」。特殊性在於其石柱與石柱間皆以榫頭連接,而其材料均為泉州白石與青斗石。
在公園的另一側還有一座歷史同樣悠久的「急公好義坊」,是為了表揚清代富翁洪騰雲熱心公益,捐建臺北府生員考棚,讓北部考生不用千里迢迢趕到臺南府應試而立的牌坊,採四柱三間式,1888年原建於衡陽路上,1905年為了拓寬道路被總督府拆下重建於公園內。
公園北側的大天后宮在臺灣總督府執行都市計畫(當時稱為市區改正)時拆除後,在1913年興建一座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2人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建築樣式採文藝復興風格,引用希臘式列柱、羅馬式圓頂及三角形山頭等古典建築元素,山牆並有花葉紋飾,華麗莊嚴;幾經轉手擴建之後,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國立臺灣博物館。
公園建立初期有一個提供表演用的小涼亭,當時能容納的觀眾雖然不多,卻是一處可以讓較多人聚集同歡的公共場所,庭園從私人所有演進至此成為名符其實的”公”園;到1935年舉辦臺灣博覽會時,再進化成較適合眾多觀眾觀賞的半圓形舞台,目前為現代化流線造型的大型舞臺取代,已不復見當時的小涼亭了。
到了1930年,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為了發展台灣的廣播事業,設立了「臺北放送局」,就是目前公園東南側的「二二八紀念館」喔!它曾經是機關的辦公室,又改為記念館,目前展示了豐富史料,對歷史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值得入內參觀。「臺北放送局」為了普及廣播業務,及宣導政府政策及業務,在1934年建了1 座「放送亭」。「放送亭」的外觀造型兼有臺灣式屋頂與日式石燈的特色,在四垂屋頂下裝喇叭,可向四方播放新聞與音樂。在當時收聽需收音機及定期繳費,一般人無法負擔,而來公園大家可以免費在放送亭邊收聽廣播。「放送亭」還因放送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時天皇宣告,及經歷二二八事件而聞名。
公園在1996年(民國85年) 2月28日二二八紀念碑塔落成揭幕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結束將近一世紀的「新公園」之名。紀念石碑位於水池中央;水池上一粒粒的黑色鋼球,象徵死亡者所流得滴滴鮮血;往裡走入碑體下方,深深的手掌痕就在甕邊,象徵受難者家屬的沈重悲傷,也有參觀者將雙手放在上面,身體自然向前傾低頭往下看,以表示對亡者的哀悼的含義。南邊凱達格蘭大道的大門前設有和平鐘塔,有象徵「自由、和平及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呼應公園和平的意象。
還記得作家白先勇的著名同志小說《孽子》嗎? 主要場景便是此公園,為了呼應這個空間的同志歷史,由工務局公園處與文化局、觀光傳播局、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等團體,於2016年在靠近捷運臺大醫院站的入口鐵門,打造了繽紛多彩的「彩虹地景」,以6色彩虹象徵同志平權。
建園迄今超過百年的二二八和平公園,園內不但動、植物生態豐富,是鳥類、松鼠等的樂園,它陪伴許多臺北人渡過無數歲月,也乘載了許多人的共同回憶;公園內有不同時代遺留的歷史痕跡、中國古典式亭閣,還有孫中山、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雅堂等開臺先賢銅像,俯拾皆故事,歡迎您來二二八和平公園一遊,共同尋幽、訪古,體驗公園之美。
說到二二八和平公園,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前的銅牛、隨處可見的松鼠、還是鳥群開心嬉戲呢?建造於1899年 (清光緒25年間) 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是繼1897年落成的圓山公園後,臺北的第二座公園,故名臺北新公園,1996年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公園,園內設施豐富,它是如何演變成現在的風貌呢?讓我們一一細數它的來由及故事。
公園設立初期,採用歐式風格設計,有大片綠地、露天音樂台,也有日式庭院的痕跡,設有拱橋、水池及石燈籠等日式庭園代表元素。但開闢初期,範圍並沒有現今的規模,北側是臺北大天后宮(也就是俗稱的媽祖廟),查三芝區公所網頁,「天后宮」是清朝巡府劉銘傳於1888年 (光緒14年)所建,而媽祖神像是皇帝勒封的金面雕塑,當時專屬達官顯貴膜拜,非一般庶民膜拜的非金面神像。1906年(民國前六年),日本人因興建博物館,需開闢新公園,而拆毀天后宮,原本供奉的金面媽祖神像遂被日本人放置在官廳的一角。
民國初年,三芝區紳耆江蘊章向曾石岳、江安輝、張子清、黃見龍等人,提議設廟來繁榮區里,曾家林氏甘娘同意將房屋獻為廟地建廟,惟對迎奉主神卻無定論,某日黃見龍前往臺北廳參加區長會議,偶然見到廳後,有一室內藏有一尊神像,黃見龍認為是天意,在1911年(明治44年)經申請恭迎神像安奉,當時三芝福成宮廟宇尚未興建,故暫厝林氏甘娘之民宅,並積極籌措建廟之事,終於在1919年(大正8年)落成,並恭迎聖母神像入三芝福成宮廟鎮座,於是金面媽祖神像離開臺北城。
而被拆除的大天后宮儘管存在原址的時間並不長,但在當時可是香火鼎盛,極有規模的,目前臺灣博物館南側大天后宮遺址立有碑文紀錄始末,當年天后宮的柱礎、基石 (柱子下方的臺座,具有隔絕木柱與地面的接觸的功能),被保留了下來,放在樹下當座椅使用,可以遙想當時盛景。
除了天后宮遺址的柱礎、基石之外,公園內還有列為三級古蹟的「黃氏節孝坊」,據文化部資料,黃氏節孝坊為旌表艋舺王家霖妻子黃氏節孝而立,生於1820年(清嘉慶25年),卒於1893年(光緒19年),享年74歲。黃氏16歲時嫁王家霖,28歲喪夫,後來跟隨家族從泉州遠渡來艋舺定居,此後46年間,孝順公婆,撫育遺孤,鄉里讚揚。另查據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記載,黃氏節孝坊是1882年(光緒8年),黃氏之子王天錫為旌表其母節孝事蹟,籌建牌坊,延聘泉州工匠,選購泉州石材,建坊於臺北府城東門(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景福門)內,1901年(光緒27年),日本人為拓建總督官邸的圍牆,拆下遷至現二二八公園東畔,後又因捷運車站施工,曾拆下暫時貯藏,現已重新組立於臺灣博物館東側。節孝牌坊平面由四根方柱,呈一字排列,是三樓二層的石造牌坊,上層的中央有「節孝」二字,下層的中央則有橫匾「清旌表故儒士王家霖妻黃氏坊」。特殊性在於其石柱與石柱間皆以榫頭連接,而其材料均為泉州白石與青斗石。
在公園的另一側還有一座歷史同樣悠久的「急公好義坊」,是為了表揚清代富翁洪騰雲熱心公益,捐建臺北府生員考棚,讓北部考生不用千里迢迢趕到臺南府應試而立的牌坊,採四柱三間式,1888年原建於衡陽路上,1905年為了拓寬道路被總督府拆下重建於公園內。
公園北側的大天后宮在臺灣總督府執行都市計畫(當時稱為市區改正)時拆除後,在1913年興建一座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2人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建築樣式採文藝復興風格,引用希臘式列柱、羅馬式圓頂及三角形山頭等古典建築元素,山牆並有花葉紋飾,華麗莊嚴;幾經轉手擴建之後,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國立臺灣博物館。
公園建立初期有一個提供表演用的小涼亭,當時能容納的觀眾雖然不多,卻是一處可以讓較多人聚集同歡的公共場所,庭園從私人所有演進至此成為名符其實的”公”園;到1935年舉辦臺灣博覽會時,再進化成較適合眾多觀眾觀賞的半圓形舞台,目前為現代化流線造型的大型舞臺取代,已不復見當時的小涼亭了。
到了1930年,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為了發展台灣的廣播事業,設立了「臺北放送局」,就是目前公園東南側的「二二八紀念館」喔!它曾經是機關的辦公室,又改為記念館,目前展示了豐富史料,對歷史事件有興趣的朋友值得入內參觀。「臺北放送局」為了普及廣播業務,及宣導政府政策及業務,在1934年建了1 座「放送亭」。「放送亭」的外觀造型兼有臺灣式屋頂與日式石燈的特色,在四垂屋頂下裝喇叭,可向四方播放新聞與音樂。在當時收聽需收音機及定期繳費,一般人無法負擔,而來公園大家可以免費在放送亭邊收聽廣播。「放送亭」還因放送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時天皇宣告,及經歷二二八事件而聞名。
公園在1996年(民國85年) 2月28日二二八紀念碑塔落成揭幕時,更名為「二二八和平公園」,結束將近一世紀的「新公園」之名。紀念石碑位於水池中央;水池上一粒粒的黑色鋼球,象徵死亡者所流得滴滴鮮血;往裡走入碑體下方,深深的手掌痕就在甕邊,象徵受難者家屬的沈重悲傷,也有參觀者將雙手放在上面,身體自然向前傾低頭往下看,以表示對亡者的哀悼的含義。南邊凱達格蘭大道的大門前設有和平鐘塔,有象徵「自由、和平及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呼應公園和平的意象。
還記得作家白先勇的著名同志小說《孽子》嗎? 主要場景便是此公園,為了呼應這個空間的同志歷史,由工務局公園處與文化局、觀光傳播局、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等團體,於2016年在靠近捷運臺大醫院站的入口鐵門,打造了繽紛多彩的「彩虹地景」,以6色彩虹象徵同志平權。
建園迄今超過百年的二二八和平公園,園內不但動、植物生態豐富,是鳥類、松鼠等的樂園,它陪伴許多臺北人渡過無數歲月,也乘載了許多人的共同回憶;公園內有不同時代遺留的歷史痕跡、中國古典式亭閣,還有孫中山、鄭成功、劉銘傳、丘逢甲、連雅堂等開臺先賢銅像,俯拾皆故事,歡迎您來二二八和平公園一遊,共同尋幽、訪古,體驗公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