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7-12-20

3248

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在城市建設與環保綠能之間,能不能求得平衡?台北市的答案是:「可以!」

台北市的水資源路網與交通建設一樣四通八達,除了傳統的環保政策必須確實執行之外,科技的力量也讓台北市用更智能的方式監測各式環保指數。甚至,先進的行動支付也已經成為市民繳納公部門費用的管道。

交通路網與水資源管理更暢通
上班族洪小姐家住國泰醫院附近,原本每天步行15分鐘至捷運站,現在,她從家門口搭乘仁愛幹線公車到台大醫院站,她說:「班次很密集,幹線公車轉乘其他公車也有優惠,比搭捷運還方便。」今年7月,松江新生、民生、敦化、仁愛、內湖共5條「類捷運」幹線公車正式上路,不僅尖峰時間班距增至4至6分鐘一班車,幹線公車轉乘公車,提供與捷運轉乘公車相同的半價優惠,預計明年上半年將再添11條路線。更令人振奮的是,台北市政府克服了路權問題,在公車專用道開啟無人車測試,替未來的城市交通增添不少想像。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5條「類捷運」幹線公車上路,交通路網更暢通。(圖/台北市公共運輸處提供)

不僅交通路網便利暢通,從天而降的雨水也有更四通八達的管道成為可用資源。文山區忠順里的社區菜園設立了雨水撲滿,里長曾寧旖說,這樣雨天時累積的雨水就能澆灌菜園。這是台北市「海綿城市」水資源政策的其中一環,在台北市各個角落皆可看到。今年,象山(中強)公園更增設247立方公尺儲水量的雨撲滿,不但作為基地保水,鄰近學校師生更可作為生態教育之用。此外,台北市的人行路面也會「呼吸」了,大幅採用透水高壓磚、帶狀植栽槽,雨水更容易滲入土壤,晴天時涵養在土壤裡的水分又會蒸散於空氣中,降低溫度,減少熱島效應的作用。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天母棒球場周邊人行道採用透水鋪面,讓雨水更容易滲入土壤。(圖/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公部門帶頭 全民一起做環保
「不好意思,我們不提供一次性餐具。」走進台北市政府1樓咖啡店,服務生帶著親切笑容向民眾說明。再看看往來的市府員工,自備餐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任職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的蔡小姐就說,不管是用餐或喝飲料,都已習慣自備容器裝盛,有時連來訪的客人,也會自己帶著保溫杯來裝水。台北市政府徹底執行禁用一次性餐具與美耐皿政策,透過由內而外,由公而私,連民間也陸續響應。

像是SOGO百貨與玉山銀行員工餐廳,便共花費超過800萬元全面更換環保餐具。在中山區上班的李小姐表示,寧夏夜市改用不鏽鋼餐具後,吃熱食不再擔心美耐皿容器會影響健康了。

除此之外,今年7月起北市府也與量販店業者合作推出「押金環保袋」,「跟他們借袋子,一個月內再到櫃台退押金,很方便!」身為家庭主婦的張女士覺得這項權宜措施很貼心。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押金環保袋可重複利用,以減少塑膠袋使用。(圖/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在再生能源推廣成果上,也同樣看見令人欣喜的正向循環。除了北市府各機關學校積極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響應減碳活動,也訂定「台北市市有公用房地提供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使用辦法」,明年第二季台北市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將可增加6,000瓩以上容量。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各級學校積極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圖為士林區天母國中。(圖/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提供)

智慧支付 繳交費用最便捷
現在行動支付趨勢正夯,消費者只要拿出智慧型手機就能輕鬆付款,為了讓民眾在公部門繳費更快速,台北市資訊局局長李維斌實際示範醞釀了1年、今年6月首度上線的智慧支付平台(pay.taipei)。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台北市資訊局長李維斌示範使用智慧支付平台付費, 簡單又方便。(攝影/林宜賢)

「市府每個單位都在收錢,每個單位收錢的方式不一樣,銀行不一樣、手續費不一樣,十分不便民。」李維斌說,「我們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平台機制,讓民間資源能夠進來,讓市民對我們的服務有感。」智慧支付平台整合台北市政府各機關收費項目,讓民眾輕鬆透過民間支付業者系統,線上繳交台北市水費、停車費以及聯合醫院的醫療費。「以前若有好幾張帳單,就要跑好幾個地方繳納,現在上網一次繳完,還可以得到優惠券。」社會新鮮人朱先生對政府能夠趕上行動支付這波潮流,相當稱許。台北畫刊106年12月第599期—智慧生活與綠能環保兼備 高效能的永續之城
▲民眾利用智慧支付系統繳交水電等費用更方便。(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站在民眾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台北,不但是一個智慧城市,更要成為一個對環境永續負責,讓市民對生活有感的城市。


文/邱苑婷
攝影/林宜賢
圖/台北市公共運輸處、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台北市政府工務局、聯合知識庫、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