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臺北畫刊103年8月第559期—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8-03-26

2082

今年是水越設計公司成立第20年,創辦人周育如從一開始的品牌加值思維,慢慢內省發現,設計應該從人的需求出發,而非生活中可有可無的元素,也不該是高不可攀的產品。其實,設計可以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讓城市看來更賞心悅目。

臺北市將在2016年成為世界設計之都,周育如所主導的「都市酵母」計畫早在2006年就開始成型、發酵,透過近百個實驗平臺,鼓勵民眾參與、擁抱設計,一點一滴型塑出屬於臺北的美學樣貌。
台北畫刊559期—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水越設計團隊(圖/水越設計提供)

找出臺北的城市之美
在法國求學、也曾走訪各國,設計師周育如卻發現從自己的生活場域難以發現好的設計,城市也欠缺鮮明特色。因此她從2002年開始,在公司內部激盪各種想法,不從商業出發,而是以設計增加價值為核心目標,開始發展一系列的概念及議題。

「與其當一個批評者或使用者,還不如以生活者或設計者來參與城市」,周育如說。2006年「都市酵母」計畫於焉成型,希望每一個人都是酵母,每個人都能活化城市,尋求更多議題探討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建立都市品牌,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臺北街角遇見設計」是都市酵母計畫中的一個平臺,近年來在臺北市已經看見一些具體成果,周育如表示,今年的規劃跟去年很不一樣,去年希望讓民眾跟設計師一起探索城市,甚至舉辦了多達47場的工作坊;今年則是希望設計跟生活融為一體,以前民眾往往覺得設計很遙遠、很昂貴,少了設計也能活,這一次就是希望把設計跟生活拉近,透過實際參與,讓市民將生活空間變得更有趣。
台北畫刊559期—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由市民參與走入街區觀察探索,蘊育出設計新靈感。(圖/水越設計提供)

這些努力,都是希望將你我習以為常的凌亂街景,運用設計轉化成屬於臺北的新面容。以臺北街頭來說,從垃圾桶、椅子、候車亭、招牌、變電箱甚至是地磚全部各行其事,周育如說,現在透過小規模區域整合的方式,讓各個元素彼此融合,才能帶給市民最方便、舒適、迷人、有趣味的空間。

不論是2016世界設計之都,或是「臺北街角遇見設計」都是要打開大家對生活的各種想像,周育如表示,如何讓一個都市更有魅力、更人性,一直是她的初衷,「臺北街角遇見設計」已經進行好幾年,她認為臺北已經累積足夠能量,不再只有由設計師觀察、思考、發想,就連市民也能參與更多都市設計。

鼓勵民眾與企業投入 設計一個自豪的城市
「相信有很多人希望這個都市更好,只是沒有管道。」因此今年有「臺北市長美學創意PK大賽」、「都市小招牌打造計畫」、「在屋頂上種植大片綠」、「公園裡的百種生活」、「街角人地景」、「999非常店家微改造」等眾多計畫同步推行,期望能拓展臺北市對於幽默感與創意的包容。
台北畫刊559期—臺北街角遇見設計

周育如說,從2006年投入公共設計創意改造,近十年來看到「人的轉變」最為明顯。越來越多人願意投入公共設計,不再認為進了家門才是屬於自己的空間,現在出了門,房子的一角也能為街道帶來新風貌,尤其在政府公部門的支持下,很多想法能夠事半功倍的呈現出來。

她也明顯感受到越來越多企業與基金會願意參與公共設計,想要讓臺北市變得更好。

沒有一件事可以一蹴即成,若以投資角度來看,如果凝聚這些意志,十年後可以看見什麼樣的臺北?「希望讓大家能以生活在臺北感到驕傲。」周育如說道。


文/趙欣 
圖/水越設計提供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