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我的台北藝文觀察:2019文博會在台北(台北畫刊108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6-11

2959

2019年5月5日晚上,華山文創園區四連棟應該不曾這麼熱鬧過,台灣文博會主展場「演變舞台」內數百人的雙手在原住民歌手舒米恩的聲音、肢體律動跟可愛個性感染下,一來一往地高舉雙手唱和,成為可觀的畫面,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這樣澎湃的真情流露好像只會在電影裡出現。

我的台北藝文觀察:2019文博會在台北
▲黃偉倫(Frank Huang)
線上媒體、策展單位「草字頭Double-Grass」與藝術創作工作室「空場 Polymer」的創辦人。擅長創意產業的經營策略和藝術策展,曾統籌多項藝術策展計畫,包含大型藝術書市集「草率季」。

如果你查未來30年的科技預測就會發現,科技、價值觀也絕對逐漸「演變」,編輯人類基因對抗遺傳性疾病?機械與人體結合獲取新能力?道德界線益發模糊混亂,絕對比電話、電視、網路進入你我生活中的時代來得更不可預測,或許只有隨時保持開放、聽取多元意見、彈性更新自我認知,才能面對未來未知的變遷。

這也正是今年文博會在總策展人劉真蓉驅動下動人的地方,開放、新舊、各式各樣的態度充滿各展館,台東館裡我們外帶跟著舒米恩在地觀察到的山海氣氛、體驗到的生活節奏,在一開始定下盡可能使用自然、可回收材料的目標,在阿美族師傅高超的技巧支援下,以石頭、茅草、地貌等天然元素,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室內空間置入台東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活室外風景,開放式空間中交合了策展和執行團隊Plan b現地採集、屬於人的生活的、社會的、民俗的物件資料,解構後的頂棚作為中心,同時與稻草對接,效仿太平洋與海岸山脈間向四方延伸的人的棲息地,海的聲音、山的聲音從展場兩方打來,人們在中心放鬆、圍繞、交談,偶然碰到蘭嶼小飛魚文化展演隊在歌唱,感受台北不同拍的 tempo,面對陌生卻自我的tempo。

場景跳到由草字頭負責的「文化大學堂」,怎麼在這樣的時代讓參展觀眾、空總周邊的社區民眾共同加入以講座為主的學習場域?又怎麼在講座以外的時段引導各種年齡、背景的參觀者進入學習的狀態?我們決定用日常物件,來引起不常看展覽的觀眾的興趣。

我的台北藝文觀察:2019文博會在台北▲大膽想像前空軍總司令部變成思辨的場地,這是出自黃偉倫天馬行空的創意。

像是在講座場地入口我們放置了四件日常物件:板凳、皮包、邊櫃、容器。不過它們是用可再利用、生物分解、不常用的材質製成的,像是魚皮和牛肚,在我們的文化中是可以吃的食物,但在別的文化中卻是廢棄物。場地的第二區域有來自非營利團體、建築工作室、生態藝術團隊、獨立雜誌對各自關心議題所做的剖面展示,比如Studio Makkink & Bey 展示的「水學校」計畫,把「水」視為一種基本的材料、主題和社會現象進行設計與經營。

水學校針對教育的經濟和基礎模式進行重新思考:學校可以透過與選定設計師和藝術家進行小規模的工業合作模式,在現場生產學校運作所需的一切物資,這個基地成為了「學習地景」以及「生產地景」,幫助學生發展與水的獨特關係。講座、表演舞台前方設置「混水」,期許講座場域的包容、多元,蘊含無限可能、狂飆未來的力量,翻轉過去約定俗成的思考方式。

這個為期12天的實驗計畫在開始的第二、三天起,迎來了習慣看展、不習慣看展的、喜歡爵士樂的、喜歡民俗樂器演奏的、社區的,還有第一次來到空總的朋友。各式各樣不同溫層雜處的大型自學中心(self-learning center),令人意識到,身處在這個變動的世代、在獨立個體同溫層穩固空間外,還有好多流動思考的機會,很多不一樣的事物等著我們學習,儘管不一定舒適。

我的台北藝文觀察:2019文博會在台北▲黃偉倫的策展風格,常常在無厘頭之間,展現獨特的幽默。

文・圖/黃偉倫(Frank Huan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