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日星鑄字行:不捨舊時代的文化采風(台北畫刊108年6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6-11

5669

電腦普及的當下,已經很難想像以往沒有電腦打字的時代。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著有《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等書。

記憶中,小學就讀國父紀念館旁的光復國小,看到學校辦公室有一台像棋盤式的字盤,上面充滿著一個個鉛字,打字員奮力地尋找每個字,以使手寫的字能夠轉化成一個個工整的印刷字體。

技術性的東西很容易被淘汰,當更加快速、更為便捷的工具問世,舊的技術很容易為人所忘記,電腦排版取代鉛字印刷也是如此。

然而,台北市太原路的巷子中,還有一家尚未被時代洪流所淹沒的鑄字行,保留早期的鉛字活版印刷。後火車站的太原路,仍保有早期台北街頭的感覺。小巷不起眼的樓房中,走進去成排的櫃子裝滿密密麻麻的鉛字。其中有超過12萬個漢字,還有英文字體與常用符號。

▲日星鑄字行擁有目前台北市最齊全的活鉛字,也是碩果僅存的漢字文化寶藏。

在電腦文書處理的時代,過去的技術並不容易繼續為人們採用。活版印刷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在鉛字上墨後轉印於紙上,和印章的原理相同。每本書中的每一頁由鉛字組合之後印刷,印完後拆解,重新熔鑄,可以重複使用於另一本書上。

《夢溪筆談》記載畢昇的泥活字印刷,說明活字印刷與以往雕版印刷的不同:
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


鑄字行的原理基本上與畢昇所發明的相同,只是採用的是鉛活字。鑄字先以300度和360度的高溫將鉛融化成鉛液,再覆蓋銅模,接著快速冷卻成銀白的鉛字。鉛字放在成排的架上,師傅必須按照書稿從成千上萬的字當中挑出所需的字,速度和精確性是工作必備的要求。

漢字的基本元素為筆畫,雖然每個字都方方正正不盡相同,但其中的組成元素並不多,變化有限,遵照一定的規律。德國海德堡大學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教授以「模件」的角度加以觀察,抓住了中華文化中模件化和大規模生產的特性。
 
雷德侯教授所謂的「模件」,即是一個一個標準化的零件,零件每個都相同,但組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出無窮的變化。「永」字的一點、一橫、一豎、一豎鉤和四種不同的斜向筆畫就像是標準化的零件。透過一個個零件構成無窮變化,乃是隱藏在漢字背後的文化訊息。

漢字文化的精髓在台北,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後所保留的漢字殘缺不全。隔海的日本一千多年來由於中華文化的傳播,對於「漢字」文化相當尊重,甚至成立了漢字博物館,也有各式各樣的檢定和活動傳承「漢字」。

台北的漢字文化除了書法藝術外,鑄字行所傳承的文化也很重要。以往台北的鑄字行主要在萬華和後火車站,大型的鑄字廠還有上百名員工。隨著電腦發展出文書處理的系統,造成鑄字行大量倒閉。

2001年,台灣最大的中南鑄字行關門,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日星鑄字行還留下來的原因,主要是對於舊時代的不捨和文字的眷戀與愛惜。現在的鑄字行雖然所扮演的角色不若以往,卻呈現了台北獨特的文化風采。

▲這些斑駁的印刷品,見證了時代的遞移。

文・圖/胡川安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