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循著漫遊者路徑閱讀台北 《Flaneur Magazine》台北特輯 (台北畫刊108年9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9-09-12

9000

「漫遊者」(Flâneur),光看字面,不過是「不疾不徐散著步、觀察四周的人」,但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指涉。文化評論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從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描述巴黎的詩作中,借取遊走於城市的「漫遊者」一詞,詮釋出一種「有著獨到敏感性、出於文化目的想了解這個城市」的人物心境。

《Flaneur Magazine》台北特輯深入探索康定路與萬大路,一覽此區的代表風貌。(圖/《Flaneur Magazine》)

來自德國的《Flaneur Magazine》(《漫遊者》雜誌)以一年為期,透過選定一個城市的某一條街道,進行不同觀點的探索與創作,發掘城市中那些潛移默化人們行為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紋理,再透過與當地藝術、建築、文學、影像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合作,呈現出該城市生動的原生樣貌。本期台北特輯深入觀察萬華,以康定路與萬大路為特寫街道,其中便邀請影像創作者登曼波在萬大路、康定路攝影一系列作品,與表演工作者Betty Apple的聲音藝術現場共同呈現,重組兩人對萬華的覺思與經歷。即使不能在藝術發生的現場,但透過《Flaneur Magazine》台北特輯的圖文,也能重回藝術家詮釋萬華的當下。

穿越9,000公里遇見對的台北
是什麼吸引了半個地球之外的《Flaneur Magazine》從柏林來到台北?機緣來自於柏林一家由台北家庭經營的餐館,主編Fabian Saul在和老闆的對談中窺見台灣在政治上的特殊處境,使得國際上,尤其是亞洲以外地區,對台灣的認識普遍非常薄弱。這引起了Fabian的好奇心,也讓雜誌團隊在蒐集素材的準備過程中,能完全不受成見拘束地發掘這座城市的每個面向。

在決定要以台北作為主題城市前,編輯團隊也走訪了泰國、越南等其他國家探查,對於最終選擇台北的理由,擔任《Flaneur Magazine》台灣版主編唐薇認為,寶藏巖的駐村計畫功不可沒。在編輯團隊駐村期間,許多同時在寶藏巖的藝術家和文化機構展現了他們的熱情與才華,例如「六庄行動團」就帶著編輯團隊走訪他們熟悉的萬華「加蚋仔」一帶,這也成為《Flaneur Magazine》台北特輯選定萬華深入特寫的關鍵。

為你獻上「漫遊者」的眼光
問起來自不同國家的團隊如何一起合作,唐薇笑說,基本上就是把一般刊物的流程完全反過來!不同於台灣「先有企畫再按表收稿」的流程,《Flaneur Magazine》反而是先決定由誰參與,再讓這些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不限形式地發揮,等成品出來再和美編討論如何在雜誌上呈現。再者,傳統的企畫提案通過了之後就不能再改,但《Flaneur Magazine》卻認為如果有更好的創意,企畫隨時可以更替。如此自由的作風讓雙方都吃足了苦頭,加上許多突發的狀況,例如藝術家突然要求修改作品、外籍美編沒有遇過直式的中文排版等。回憶起磨合不斷的工作過程,唐薇說連主編Fabian都感嘆:「大開眼界!」不過也好在是與彈性較大、韌性較強的台灣團隊共事,才能有驚無險地完成這期精彩的內容! 

《Flaneur Magazine》主編Fabian Saul(右)在寶藏巖駐村時,常隨著在地藝術家和文化單位走訪台北,感受台北不同於其他城市的獨特魅力。(圖/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唐薇說,即使是已走訪世界各地的編輯團隊,在駐村期間也不斷被台北所驚喜,常常走進一座其貌不揚的建物中,卻意外被它反差的獨特魅力所吸引。這就是《Flaneur Magazine》想展現給讀者的主旨,不是告訴你哪裡最美、哪裡必去,取而代之的是透過藝術家好奇心旺盛的獨到目光,將以台北為創作靈感的作品,投射在一張張書頁上集結成冊。而這群漫遊者在此經歷過的一事一物,也將鮮活地躍然你的眼前。

📙漫遊者雜誌


文-朱婉慈
圖ー《Flaneur Magazine》、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