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保障行人用路安全 打造「以行人為本」的交通環境(台北畫刊112年3月)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23-03-13

2975

日前國際媒體曾將台灣行人用路環境形容為「行人地獄」,因而引起大眾對行人路權的關注。針對行人用路權的改善,台北市政府多年來持續進行滾動式檢討與修正,除了增加行人用路面積、加強取締違規及宣導,今年也著重於機車不騎人行道、導入智慧科技設備等方式,透過多方面優化,讓台北的行人用路更加安全有保障。

1B8A7071台北市交通局簡任技正楊欽文分享,針對社會用路習慣改變,台北市將持續進行交通知識宣導和硬體設備改善,保障行人用路安全。(攝影/蔡耀徵)

改變用路思維與行車觀念

「交通及路權設計與整體文化觀念有很大的關聯。早期交通道路的設計多是『人遷就車』,但現在觀念不同了,我們要漸漸找回『以行人為本』的用路思維。」台北市交通局簡任技正楊欽文說,例如隨著台北市高齡人口增加,人口結構改變,過去所建置的人行陸橋、地下道等行人通行空間都需要改善,「要盡量讓行人能好好的走在平面上,這是當今交通政策最主要的方向。」

為了撕下行人地獄的標籤,交通局藉由全面盤點與改建,增加行人平面用路的比例,而後勢必會較過去產生較多的人車衝突。「這時最重要的,就是改變駕駛的行車觀念及盤點人行道的可使用空間。」楊欽文說,根據交通局長期的追蹤分析,行人與汽機車肇事的原因,大多來自於駕駛缺乏良好的停讓觀念,無形中提高事故風險,特別是車輛左轉時,經常未注意對向行人與來車,容易造成車禍。

楊欽文舉例,交通局要求公車駕駛行經路口時,優先停車觀察、禮讓行人並運用「指差確認」手勢,養成在轉彎前確認公車四周無行人經過的習慣,以預防性的職業安全動作降低人為失誤,規範駕駛落實「停讓SOP」後,大幅減少公車與行人間的事故,確實提升路口行人穿越馬路的安全性。

優化行人空間設備

除了改變駕駛人觀念,還得搭配行人用路面積的整頓及硬體設備的優化,才能確保行人用路安全。「人行道本來就是給人走的。」楊欽文說,過往人行道常讓出空間設置機慢車停放區,佔據了行人的用路面積,也導致許多騎士因貪圖方便而騎乘在人行道上,侵犯行人安全通行的權利,因此交通局今年也致力於落實「機車退出騎樓、整頓人行道」措施,以維護行人通行安全。

1E84BCE5-DCDD-469B-90F3-49EE08507688台北市交通局人員到各地老人共餐據點,進行交通安全宣講。
LINE_ALBUM_1111130光仁國小_221130_12台北市定期安排學童至交通公園進行戶外教學,實地了解行人需留意的交通安全資訊。

楊欽文補充,至於既有人行道空間的改善,交通局則主要聚焦在「路段」與「路口」兩個面向。像是人行道上常有變電箱等固定式障礙物,也有花盆、流動攤販等非固定式障礙物,這些都得藉由交通局與工務局等單位跨局處合作,共同整頓人行道以保持通暢;路口照明度的提升,也有助於增加行車駕駛行經路口時的可視程度,確保駕駛與行人間的安全距離。

此外,交通局也在行人通行的道路空間逐步導入智慧科技設備,打造更人性化且符合行人用路需求的設計。像是智慧號誌能自動偵測行人通過馬路所需的時間,即時調整行人綠燈秒數;台北市公車也導入「先進駕駛輔助系統」,行車時能偵測車輛周邊的障礙物,並在車輛轉彎時,協助駕駛判斷車體附近是否有行人。

宣導觀念多管齊下

「硬體設備提升了,民眾的用路觀念也得更新,因此交通局投注許多心力宣導正確的交通安全資訊。」楊欽文說,針對好發交通事故的老年及幼兒族群,交通局經常走進社區鄰里間,透過活動傳遞最新交通資訊,如機車不騎人行道等。而教育局也會定期安排學童至交通公園、交通資訊中心進行戶外教學,透過教具設備、體驗設施,讓學童從遊樂中學習需注意的安全資訊。

「雖然行人地獄如此負面的形容引起大眾的關注,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市府與民眾溝通的機會。」楊欽文表示,交通局期許藉此機會能與市民一同攜手從日常做起,持續倡議與落實交通安全,將台北市打造成行人友善的交通環境。

文ー韋森.攝影ー蔡耀徵.圖ー台北市交通局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