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旅遊網

收藏

台北畫刊104年11月第574期-艋舺舊城區的前世今生

定位點

發佈日期:2015-12-01

5086

說到艋舺,你會想到什麼?龍山寺、青草巷、剝皮寮,還是美食滿檔的新富市場?艋舺是萬華的舊稱,憑著位於淡水河口的地利優勢,在清代發展為僅次於台南、鹿港的全台第三大都市,堪稱台北市發展的起點。如今這裡留有上個時代風華殘影的地方,不乏有全世界、全國、全市第一的榮耀。古廟、古街、老市場、老字號積累懷舊魅力,百年文化風貌別具,適合花一整天時間慢慢逛,遊之不盡。

艋舺迺透透
龍山寺→青草巷→新富市場(阿婆油飯、三六圓仔店、三水食品行)→剝皮寮歷史街區→太和餅舖→艋舺隘門遺址.台北仁濟院


8:00~9:00
龍山寺
朝聖台北第一名剎


龍山寺是艋舺地方第一大廟,也是台北市極負盛名的觀光熱點。建於清乾隆3年(1738年),艋舺人無論是祭祀祈福、議事、訴訟祈求神明公斷、甚至地方械鬥,都以此作為主要集會點。從歷史文化看,龍山寺坐落於台北市最早的聚落中,悠遠歷史猶如台北城發展的縮影;從建築看,龍山寺坐北朝南,面呈回字形,為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的宮殿式建築,施工嚴謹,雕刻考究,廟貌豪華瑰麗,為台北之冠。

挾著昔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繁榮氣勢,270多年間,「台北第一名剎」人氣香火未曾稍減。走進山門,飛天的屋簷、細膩的雕刻、跪拜祝禱香火繚繞,完全沒變;不同的是,隨著年代愈久,信徒愈多,連金髮碧眼的「阿兜仔」都慕名上門。在地導覽老師高傳棋笑稱龍山寺神威遠播,不論是求財、求子還是求健康、求婚姻,都有各殿主神為你伸張作主。龍山寺在信徒心中地位崇高有如「綜合醫院」,凡是許諾,必有回應。

70多年間,「台北第一名剎」龍山寺人氣香火未曾稍減。
▲270多年間,「台北第一名剎」龍山寺人氣香火未曾稍減。(楊智仁攝)

龍山寺
地址:廣州街211號
電話:2302-5162

龍山寺不僅是艋舺第一大廟,也是台北市極負盛名的觀光勝地
▲龍山寺不僅是艋舺第一大廟,也是台北市極負盛名的觀光勝地。(楊智仁攝)


9:00~9:30
青草巷
土裡土氣清香撲鼻


龍山寺牆外一條45公尺長的小巷,是清代即存在的古市街。龍山寺藥籤靈驗,信徒卜卦求籤後,向廟外的草藥小販抓藥,久而久之形成一條藥草專業街,人稱「救命巷」。雖然後來藥籤遭到廢除,加上西藥普及,青草巷日漸式微,然而這條遍地蒼翠的巷道卻深具文化觀光魅力。作家龍應台說它「土裡土氣但清香撲鼻」。巷裡採透光頂棚,折射幽微日光,整體空間通風陰涼,是使藥草保鮮、不易乾枯或腐爛的獨特設計;除了抓藥治病,現代人注重的食療、美容湯方、消暑飲品,各店也都有其獨特配方。近年食安事件鬧得人心難安,藥草食補再度引起重視,青草因而得以不枯,老巷將會在慕名遊客和死忠本土顧客捧場下,持續飄香下去。

近年食安風波讓藥草食補再度引起重視。
▲近年食安風波讓藥草食補再度引起重視。(楊智仁攝)


10:00~11:00
新富市場周邊吃香喝辣


雖然市場過午才打烊,如果想買到詢問度破表的「阿婆油飯」,早來還是穩妥些。新富市場在80年前是首座有著新式衛生標準與現代建築樣式的公有市場,規劃完善,三角窗黃金位置的阿婆油飯前幾年曾拿下「天下第一攤」封號,油飯以糯米泡水3小時後,再以大火蒸煮,另備一鐵鍋將香菇、帶皮的五花肉絲、蝦米、油蔥、醬油炒香,並將蒸好的糯米倒入翻炒至顆顆米粒都上了醬色、入了味,再移到木蒸籠保溫,口感黏糯彈牙;阿婆還有另一項絕活,就是將油飯灌入洗淨的豬大腸做成糯米腸,薄脆的豬腸使口感更有層次,是比油飯更加搶手的逸品。

市場外圍也是老店齊聚。「三六圓仔店」專賣拜神用的芋粿巧、紅龜粿、鳳片糕等,觀光客多了,也開始賣起湯圓和剉冰,湯圓用濁水溪糯米古法製作,軟Q黏糯,是甜湯、剉冰的招牌配料。

「三水食品花生行」則是台北市少數還保留現炒花生、手榨麻油的傳統老店,油炒花生、五香花生粒粒大顆、渾圓飽滿,連許久不見的蛋酥花生也有,香酥爽脆超涮嘴,叫人一顆接一顆,停也停不了!

三六圓仔店
地址:三水街92號
電話:2306-3765

三水食品花生行
地址:和平西路3段75號
電話:2306-3785

新富市場的阿婆油飯前幾年曾拿下市府「天下第一攤」封號
▲新富市場的阿婆油飯前幾年曾拿下市府「天下第一攤」封號。(楊智仁攝)


12:00~13:30
剝皮寮歷史街區
遊走老艋舺風情


剝皮寮奇特地名的由來,據傳與剝樹皮、剝獸皮有關,約在清代時期成形,約有200多年歷史。此地不是一條街,而是由廣州街、康定路、昆明街圍繞而成的街廓,保存了清代完整的街型、民初傳統居屋、日據時期市區改正的典雅立面,及光復後改建的面貌,有如艋舺歷史的縮影。

由於地處交通要道,此地成為許多名人名宅名店的聚集地,包括呂阿昌醫生宅、章太炎旅台居所、太陽製本所、秀英茶室、日祥旅社等,漫步在老街區,彷彿置身在舊時繁華的老艋舺。相較於名氣更響亮的迪化街,剝皮寮雖不華麗,保存卻相對完整,值得一遊。

剝皮寮歷史街區
地址:廣州街和康定路交叉口
電話:2336-1704

漫步在剝皮寮老街區,彷彿置身於舊時繁華的老艋舺
▲漫步在剝皮寮老街區,彷彿置身於舊時繁華的老艋舺。(楊智仁攝)

剝皮寮有如艋舺歷史縮影,值得細細遊逛。
▲剝皮寮有如艋舺歷史縮影,值得細細遊逛。(楊智仁攝)


14:00~14:30
太和餅舖老字號
各式糕餅嘗甜頭


1946年創立於舊太平市場,一晃眼已走過半世紀。創店至今熱賣的包括膨餅、鳳梨球、鳳梨酥、古早肉餅,其中膨餅堪稱老餅舖最具特色的糕點之一,放在碗裡壓碎,以滾燙開水沖泡;升級版則是浸泡在滾燙的花生湯或紅豆湯裡,更是營養豐富、香甜滿點,在物資缺乏的年代,這可是到龍山寺拜拜,或早餐、消夜甚至產婦坐月子的豪華點心呢。

太和餅舖的鳳梨球是創店至今持續熱賣的產品
▲太和餅舖的鳳梨球是創店至今持續熱賣的產品。(楊智仁攝)

膨餅有多種吃法,堪稱太和餅舖最具特色的糕點之一
▲膨餅有多種吃法,堪稱太和餅舖最具特色的糕點之一。(楊智仁攝)


15:00~16:00
艋舺隘門‧台北仁濟院


電影《艋舺》當中有不少糾眾追打的畫面,眼尖觀眾可能注意到了,一座不顯眼的小隘門,在械鬥場面中格外醒目。早期艋舺為保障居民安全,在貴陽街、西昌街交會口及廣州街223巷口分別設置了兩道隘門,一發生械鬥或有外來盜匪入侵,只要把門關起來就能立即防禦,可惜數年前遭到拆除,只留下牆上一幅磚畫聊供追憶。

歷史古物的消失令人感傷,所幸隘門附近的台北仁濟院依舊安在。台灣早期重男輕女,常有女嬰被溺死或丟棄,板橋林家第四代族長林維源在1866年創立了保嬰局,搶救撫養被棄女嬰;1870年,淡水同知陳培桂擴大救助對象改為育嬰堂,並設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日據時期合併為救濟收容棄嬰、廢疾、傷病老衰的台北仁濟院,類似今日的孤兒院、養老院,是當時頗具規模的社會福利機構,即台北仁濟院的前身,台北仁濟院目前設有展示室可參觀並導覽。現今舊仁濟醫院門邊鑲嵌了一塊艋舺碩果僅存的「淡北育嬰堂碑」,不僅是艋舺僅存的古碑,也是台北市救濟事業發展的珍貴見證。

台北仁濟院
地址:廣州街243號

現今舊仁濟醫院門邊,留有艋舺碩果僅存的「淡北育嬰堂碑」,是台北市救濟事業發展的珍貴見證
▲現今舊仁濟醫院門邊,留有艋舺碩果僅存的「淡北育嬰堂碑」,是台北市救濟事業發展的珍貴見證。 (楊智仁攝)

台北仁濟院是台北市救濟事業發展的珍貴見證
▲台北仁濟院是台北市救濟事業發展的珍貴見證。(楊智仁攝)

早期艋舺的兩道隘門,拆除後只留下牆上一幅磚畫。
▲早期艋舺的兩道隘門,拆除後只留下牆上一幅磚畫。(劉佳雯攝)


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

TAG

相關照片

近期的熱門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