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粟米油盐炊人生百味 另辟新途传承前人精神(台北画刊107年10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8-10-11

4318

走在迪化街中北街,民生西路至归绥街之间,放眼望去都是南北货商家,店内堆放着各式乾货,还有零食点心和各类罐头,闻到的尽是海味鲜香。而归绥街至大桥头间的北街,原本喧嚣热络的碾米行虽已不复在,如今却成了老行业与新文创的共荣之处。
粟米油盐炊人生百味 另辟新途传承前人精神▲百年来,迪化街一直是北台湾采买南北货的首选地点。(摄影/王汉顺)
 

清治时期,台湾也有如同今日的商业公会组织,称作「郊」,根据贸易地区不同分为南郊、北郊,为人熟知的南北货即是由南北郊商带来的货物统称。
 

清末的南北货多从中国大陆进口,到了日本时代因为日本物资输入免税,南北货品项多了日本的咸鱼、干贝等,种类多元。19世纪台湾开港通商後,邻近码头的大稻埕进而成为北台湾最重要的南北货批发市场。

"扩增商品种类与资源,脚步更快更新,就能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南北货贸易 有如玩股票

「林复振商行」为台北最老的商号之一,由「大稻埕开基人物」林右藻及其家族创设。第五代林兆刚曾听长辈描述,日本时代物资缺乏,光复初期的台湾物价波动大,经营南北货要随时关注市场的供需变化,就像股票市场一样,该买进什麽货?何时要快速出清存货?都要有敏锐的眼光,若能拿捏精准,获利就相当可观。
粟米油盐炊人生百味 另辟新途传承前人精神▲林复振商行的林兆刚以开发新货色因应市场变化。(摄影/王汉顺)
 

1960年代後的20年间,迪化街是台湾北部南北货盘商交易的重镇。不論国内商品,如虾米、香菇,或国外进口商品,如人参、鲍鱼,皆是由迪化街大盘商运送给中盘商,再转卖给小盘商、餐厅或散客零卖。
 

林兆刚说,小时候看姑姑和长辈们舀虾米的手,好像从来都没停过,当时商行的买卖规模比现在大好几十倍,大小节日都有人送礼,尤其是过年期间,前二个月就要开始备货,一天平均都要出上千个礼盒,店里近20名员工都忙不过来,还需要加班,生意兴隆可见一斑。
 

1980年代,便利商店和大卖场兴起,民众的消费习惯改变,连带造成南北货商家最忠实的顾客——杂货店逐渐消失,批发量随之跌到谷底。

 

推出新商品 转型兼零售

林兆刚初接手经营自家商行时正是1990年代後期,那时整条中街死气沉沉,但因为是老字号店家,还是有零星的老客人光顾,「顾客从以前的大、中盘商,变成小盘和零售业者,整体规模与销售量减少了10倍以上。」
 

因此,许多南北货商行便纷纷从批发转向兼营零售,突破传统南北货的品项,且提供线上购物服务,有些老板甚至到国外寻找商品代理,试图开发新货色。林兆刚说:「发掘台湾各地优良产品并引进贩售,是未来扩大产品线的方式之一。例如原本只有云林人知道的陈源和酱油、纯天然的竹山笋乾等,都是林复振的独家商品。」

 

近百年历史 见米业兴衰

时至今日,迪化街南北货依旧为人津津乐道,但过了归绥街後的北街,百年前的碾米荣景不再,只能追忆想像。
粟米油盐炊人生百味 另辟新途传承前人精神▲历经近百年的更迭,传统米粮行的精神藉由产业转型延续下去。
 

由其中一户米粮行改造而成的米食餐厅——稻舍URS329,经营者叶守伦是在地米行的第五代,叶家米行彷佛见证了「米」此一产业在大稻埕的兴衰。
 

1923年创立的叶家土砻间(碾米间)曾盛极一时,1969年却因农粮政策与社会环境变迁而歇业。「当年土砻间的老板通常是大地主,米价由米商自己订,後来政府成立粮食局,收回米价控制权,加上土地改革政策,很多米行生意做不下去,我阿公是叶家最後一代米商。」叶守伦娓娓道来大时代变迁与产业兴衰,他说阿公那个年代,北街有46间米行,如今只剩下1间。

"承袭传统米业精神,用美味料理推广米食,复兴米业荣光。"
 

老屋卖餐饮 复合式文创

历经近50年的沉寂,叶守伦於2016年在原址重新开业,贩售台湾各地特色好米及本土加工农产品。他透过台北市「都市再生前进基地计画」,将另一处百年老屋改造为结合米食餐饮与展览的复合式文创空间。
粟米油盐炊人生百味 另辟新途传承前人精神▲稻舍URS329内部保有旧时代的怀旧感。
 

「以前阿公他们跑全台买稻谷,现在我也会去各地找好米,我用米饭料理来推广台湾米粮,和祖先当年的精神一样。」叶守伦说,希望透过选用在地食材、举办讲座、深度导览、课程及表演等,吸引客人走进老屋品尝温热的米饭。
粟米油盐炊人生百味 另辟新途传承前人精神▲叶守伦结合米食餐饮和文创展览,为传统米粮行找到新出路。
 

中街的南北货商行,重新找到新定位,让自己更具竞争力;而北街的老店面,则重新找回产业精神,勾起民众对传统米业和大稻埕历史的想像。

文/陈宛妤 摄影/王汉顺、林炜凯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