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台北旅游网

交响乐里的道地台湾味(台北画刊108年4月)

定位点

发布日期:2019-04-12

4397

这片土地的意象,在我心目中,是多元、朴实、又有包容性。从在地民俗文化取材创作,对我来说是一种音乐精神的回归。一样是演出,演奏一首蓝色多瑙河和一首淡水河,听众感受肯定不同。身为作曲家,要打动观众,创作必须来自经验本身,因爲唯有忠於自己的音乐,才会被人记得。

《庙埕》这部交响作品是我在首部创作:《掌中戏随想曲(1995)》後的第二号大型作品。1997年国家两厅院15周年户外音乐会,由我担任制作,当时站在两厅院前广场,我抬头望着周遭的中式庙宇建筑,心想音乐的起源,其实是从教会音乐开始:在欧洲人们的生活里,教会、教堂前广场,就是一个文化聚落、小型社会,一个生活中心。

当民俗遇上古典
用相同概念回想台湾,我很快忆起小时候在家乡高雄,三凤宫前的大广场。从3岁到上初中的童年时光,整整有十年,我都是在广场前学骑单车、看户外电影、逛市集、和邻居玩耍、看大人们的弄神庆典中度过。有了这份记忆作为灵感,我於是开始谱写《庙埕》作为生命印记,也是庆祝15周年的户外音乐会,以西方古典音乐的曲式谱写台湾的声音。

由儿时情景、民俗风情取材,为了丰富作品的画面感、定调东方旋律色彩,我没有使用标准五声音阶创作,而是加了许多变化音,尝试再现庙埕的热闹情景。这可以被视为一种作怪,但也成功为作品带来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庙埕》中我也放入不少「接地气」的元素,除了流动的旋律曲式、让人感觉彷佛像在广场前来回走动,在作品约三分之一的两处更偷藏了三字、五字国骂,这个小小巧思,也是令许多观众尤其感到玩味之处。

当然在曲目中有更多是写实庙会的情境音,例如在部分段落以锣鼓表现喧腾的庆典等。在中段慢板桥段,则铺陈让观众的想像、记忆能够得到情感抒发,最後心里对信仰、文化的情感都随着音乐的层次堆叠高涨,再以热闹滚滚的庆典意象,欢腾结束此曲。

李哲艺以音乐为文化发声,打动人心。▲李哲艺以音乐为文化发声,打动人心。

找回音乐中的自我感
在早期担任乐手四处演出时,我时常被同团国外乐手问起:「你从台湾来,你们的音乐是什麽?」这个问题不禁让我思考,也从而开始自台湾文化取材创作。学习古典音乐本身就是一项西化运动,演奏技术可以学习、达到精湛,但在音乐中的立足点,则必须自己去找寻。

我特别欣赏阿根廷探戈音乐作曲家Astor Piazzolla (1921-1992),他将探戈音乐的通俗写入古典音乐而成为传奇。最初他的作品除了两边不讨好,就连自己都曾经心生质疑,不过音乐只要真挚,始终能有知音、有所反馈,最後他成功用音乐发扬探戈文化的艺术性,从不入流的作曲者,成爲阿根廷的民族英雄。在音乐创作的路上,我想做的也是如此:与其把别人的文化做到最好,为什麽不回头灌溉自己的根?做自己的文化?
李哲艺擅长的乐器其实是西方乐器竖琴,让人很难联想他会取材传统文化。▲李哲艺擅长的乐器其实是西方乐器竖琴,让人很难联想他会取材传统文化。

入心的音乐才有共鸣
《庙埕》是我这二十几年来被演出最多次的热门金曲。许多听众回馈说,《庙埕》很交响,但在交响乐的氛围里,却又嗅到台湾的味道,我认为这就是我做音乐创作最想说的事情:一是风格,二是台湾。西方音乐对台湾来讲,反正就是外来文化,创作者要打动观众,千万一定要先认识自己的土地、站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从自身文化思考,让古典成为形式,内容成就感动,用音乐为自己的文化发声,让外面的世界听见属於台湾的声音。

李哲艺除了创作以外,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李哲艺除了创作以外,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中国文化大学音乐系西乐组毕业,拥有竖琴演奏家,作曲、编曲、唱片制作人、配乐家等多重身分。曾荣获1999年美国国际爵士竖琴大赛第三名,以及第23届金曲奖最佳作曲人奖。

口述/李哲艺
图/李哲艺
文字整理/林颖宣
 

相关照片

近期的热门文章

Top